小组合作学习,起于课堂,不应止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一种最小单元的合作团体。所以,小组合作应该是一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学习、生活、管理中,使各组员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各自成长。
让学生上讲课,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的方法,如果能让整个学习小组参与进来,把这当成小组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对每一个组员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上一节课使学生得到的能力的训练,作用是大大大于这节课的知识本身。
第一节课到底由哪个小组去上呢?我考虑了许久,最终记得让徐春兰兰小组上第一节课。一来春兰和文奕是外宿生,又有自己的手机,方便查阅资料,寻找资源;二来,春兰有过当班长的经验,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当我把我的想法跟他们小组说起的时候,他们满脸的惊诧,完全不敢相信:“老师,我们要确定一下我们有没有听错——您要让我们去上一节课,一节40分钟的课?”我说:“是的,你们没有听错,我要你们小组一起去上一节课,一节40分钟的课,你们就是老师。”然后我把他们上课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并提出我的建议:“一是怎么上是你们要考虑的,四个人要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点;二是可以网上查资料,寻找资源,观看学习。三是需要我的帮忙,尽管开口;四是不用考虑上得好不好,你们敢上去讲就是成功的,哪怕讲错了也没有关系。”
于是,他们按照我提的建议各自准备去了。春兰还跟我要了洋葱学园的帐号和密码,她说要研究一下。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没有来找我,当然,我也没有去找他们。但是我发现他们课间有时间偶尔会凑在一起聊着什么,我猜应该跟上这节课有关的吧!离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我能感觉到他们的一些紧张,一丝不安。时间来到上课那个星期一,春兰跟我说:“老师,我们能不能中午留在学校,那节课我们还需要再研究学习一下?”我说:“当然可以,不过一定要吃了午饭来,吃饭才是人生大事。到时我会跟保安说的,让他给你们开门。”他们被我逗乐了:“哈哈,一定一定,谢谢老师!”
周二、周三的中午,他们都就在学校,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我允许他们使用办公室和教室的电脑。两个中午,他们都在一起,看视频,讲习题,模拟上课,偶尔聚在一起讨论什么。我就远远看着他们,没有参与他们的研究中去,我觉得这样挺好,我参与进去了,他们可能就会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不参与反而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思想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正式上课了,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勇于上台的那份勇气,以及课堂上的声音响亮的表达,还有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的那份淡定。意料之中的是,毕竟是第一次上台,紧张是在所难免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课前准备东西,在站到台上那一刻,就全忘光了;整个过程没有知识点的解释,只是过了一遍视频,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缺少与同学的互动,只是叫了部分同学上来做题,但是也没有评价,整个过程也没有提问;分工不明确,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春兰在讲,海棠、其玲、文奕只是偶尔叫叫人做题或者回答问题;由于紧张,所以整个过程速度太快,下面的同学基本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有点走过场的味道。
所以,这节课从知识的学习层面来说,无疑是有问题的,但是这又有何妨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的知识,将来都会从新学习的,错了,可以重新再来,没学懂可以重新学,比如这节课,知识的学习我肯定会再讲一次的。
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有意义吗?这样的课堂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更大的意义在与孩子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成长上,他们四个人经历这么一节课,一个多星期的研究,这些个过程收获到的东西早就超越这节课的知识本身,他们的思考力、表达力、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提升,这才是最重要的。
课后,我让孩子把对今天的课的思考写成数学日记——这节课给你的收获(不一定是学到的知识)是什么?你认为这节课哪些地方哪些人表现非常棒的?你觉得这节课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然后把数学日记交给春兰,交由她去批阅,相信这又会给她一些触动。
这样的课,我会继续指导孩子们上下去,与考试无关,与分数无关,甚至与知识无关,只是给他们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下一节学生上课,是哪个小组呢?会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