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朝解缙》

《明朝解缙》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21:04 被阅读0次

    提到国内的百科全书,不禁会让人想起明朝的《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它的总编纂解缙[xiè jìn]更是明朝首屈一指的才子。

    解缙生于公元1369年,自小聪慧过人,少年时颇赋盛名,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得到明朝太祖皇帝的青睐,曾一度官至内阁首辅,参与机务,深得皇帝信任与赏识。

    洪武二年,江西吉安府的解家出生了一名男婴,据说他的母亲高氏在怀孕时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老人送了她一套深衣大带。在古代深衣是指士大夫阶层穿的家居便服,大带是指深衣外面的一种布带。家里人觉得这个梦对孩子来说是个好预兆,于是父亲解开便给孩子起名为“缙”,取“缙绅”[jìn shēn]之意,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似乎是母亲的胎梦得到了验证,长大后的解缙没有让家人失望,他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五岁能读书,七岁会写诗,到了十三岁更是精通《四书五经》。

    自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斩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余下的几位朝中重臣在看清局势后,纷纷递交兵权告老还乡,一时之间朝堂之中能任用的人才屈指可数。

    朱元璋决定通过科举广纳贤才,而年仅十九岁的解缙也刚好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在此次考试中一举夺得解元[jiè yuán]。在洪武二十一年,夺得会试第七,殿试三甲第十的成绩。

    同时他的兄长和妹夫也同登进士,解家一门三进士,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随后解缙被任命为中书庶[shù ]吉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解缙深得圣宠,每日侍奉在皇上身旁。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曾对解缙表示“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听后十分感动,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性情耿直的解缙从此踏上了一条吉凶未卜的道路。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满腹报国之心,但对官场却是一窍不通。心无城府的他在听了朱元璋情深意切的话后,非常激动,写了《大庖[páo]西封事》进谏给皇上,并劝说他不要滥杀无辜,主张严明律法。

    朱元璋接到这封言辞犀利的“万言疏”后,不仅没有怪罪,还在群臣面前大加褒奖。然而初入职场的解缙并没有听出皇上的言外之意,天真的以为自己找到了明主,回家之后又慷慨激昂的写了一份《太平十策》再次进谏,这下彻底惹怒了朱元璋。

    与此同时,为人刚直的解缙,上报兵部尚书沈潜玩忽职守,结果反被沈潜弹劾诬告。这让朱元璋找到了机会,索性借机将他贬出京城,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废除丞相制度,炮制了“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有他自身过于专权,挑战朱元璋皇权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朱元璋借机打击不符合皇权专制的官员。当时,韩国公李善长(cháng)不幸被牵连处死。解缙得知此事上书为李善长辩冤,进一步加深了朱元璋的不满。

    次年,朱元璋召来解缙的父亲解开,让他带解缙回家,在家中好好读书,用心沉淀,十年后再回朝堂。这给解缙的为官生涯按下了暂停键,解缙由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遗憾的是十年之约未到,明太祖朱元璋便驾鹤西归。明惠帝朱允炆[wén]即位后,召解缙回京打算重用。曾被解缙弹劾过的大臣得知新帝意图,便以解缙未守十年之约,且母亲丧期未满就入仕为由,抨击解缙不忠不孝,私德有问题。

    以仁德治国的明惠帝收到上书后,对解缙的印象大打折扣,虽未治罪但却不打算再重用他,将他贬到河州担任一个小官。

    本打算在朝堂之上大展宏图的解缙,再次没了希望,内心极受打击。这也为他接下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建文四年,礼部侍郎向明惠帝推荐解缙,认为他为人耿直,可以重用。明惠帝这才采纳了建议,召解缙回京担任从九品翰林待诏。虽然明惠帝决心启用解缙,但由于之前的印象不好,并不打算重用他。

    此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朱棣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发兵进京。解缙敏锐的察觉到朝局动向,决定投靠燕王。朱棣久闻解缙之名,对他的投靠非常欢迎,为了得到更多的翰林文臣的认可,朱棣对解缙非常重视。

    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减轻自己繁琐的朝政工作,决定成立内阁,由解缙等7人组成。

    至此,解缙等人为永乐朝初期创定了一系列制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看到如此优异的政绩,朱棣十分满意,渐渐倚重解缙,并任命他为内阁首辅。至此,解缙的仕途达到了顶峰。

    解缙虽然官场之路磕磕绊绊,但他文采斐然,精于编纂,创作出很多作品,《永乐大典》就是他主持编纂的作品,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永乐元年,刚登基不久的明成祖决心修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巨著。于是任命解缙主持编纂,期间不断扩充编写队伍,终于在永乐五年定稿,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在永乐六年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篇幅大、涵盖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智慧结晶的总结,堪称珍品。在这部书编纂完成后的四百年,被称作世界最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问世,《永乐大典》足足比它早了四百年,而且内容是它的九倍。

    由此可见,解缙主持编写的这部巨作意义非凡。而他不仅和作品一同名垂青史,还借此巩固了在皇上心中的地位。

    朱棣越发的倚重解缙,曾毫不避讳的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天都离不开解缙,至此解缙的仕途来到新一个台阶。

    可高峰后就是下坡。永乐二年,朱棣为储君之位询问群臣,大臣们观点各不相同,朱棣拿不定主意,想到了内阁的解缙。

    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解缙直言不讳的表明自己观点,立皇长子。而偏爱次子的朱棣听后仍然犹豫不决,看出皇上的顾虑后,解缙接着说皇长子有个好儿子。

    提到宠爱的皇长孙朱瞻基,朱棣这下便不再犹豫,决定立皇长子为太子。但解缙也因此与皇次子朱高煦结怨,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的他对解缙怀恨在心,想要置他于死地。

    不久后,民间开始流传皇上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言论。这让朱高煦找到了可以对付解缙的办法。他趁机诬陷解缙,泄漏了朝堂内的言论要治罪。朱棣听后并没有严惩解缙,但开始逐渐疏远他。

    朱高煦见没有扳倒解缙,于是又生一计。据说他查到了在永乐二年,解缙担任科考主考官时,有泄题的嫌疑。

    于是朱高煦以科考阅卷不公为名,向朱棣弹劾解缙,并说他有结党营私之嫌。朱棣听后大怒,而解缙对此毫无觉察。

    他依旧劝谏朱棣不要过度宠爱次子朱高煦,这下彻底惹怒了朱棣。朱棣认为他这是蓄意离间骨肉,妄议皇帝家事,一纸诏书将解缙贬至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红河一带。

    贬得这么远,而且一贬就是三年。三年后解缙回京述职,恰逢朱棣御驾亲征,他便自作主张拜见监国太子。这次的见面将他彻底推入深渊。

    明朝的法律规定,任何官员不得私下拜见太子。而太子虽然监国但并没有实权,朝中大小事务都要以书信的形式向皇上请奏。解缙的这种行为,已有了私会太子的嫌疑。

    朱高煦将此事上告朱棣。他听后十分恼怒并动了杀心。此时远在交趾的解缙却浑然不知。

    次年他再次回京述职,还献宝一样向皇上呈现一份水利提案。但此时的朱棣早已对他失去了信任,并没有接见他。反而以私会太子为由,将多重罪状叠加,将解缙下了诏狱。

    解缙在狱中多次求见皇上,均未得到回应。眼见申诉无望,便在诏狱里认下所有的罪名,开始了他五年的牢狱生涯,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五年。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刚向朱棣汇报诏狱情况,看见解缙的名字,朱棣便对纪刚说:“缙尤在耶?”纪刚揣摩一番圣意后,以为要将其置于死地。于是,在一个冰雪交加的夜晚将解缙从牢房拉了出来,扔到了雪中。

    就这样一代才子解缙被活活冻死在了瑟瑟寒风里,草草的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解缙才华横溢,聪敏过人,是明朝时期为数不多的才子。而他的这份才情,造就了他狂傲不羁,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为他跌宕的人生埋下了导火索。

    他一生历经三朝,但始终不懂朝堂,有才华却无法一展拳脚,但这依旧无法抹灭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朝解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w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