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坐》之所以敢纯写一群女的,实在是我不自信使然。我以为写小说总要了解自己的,而带着困惑勾勒心中的世界,并且在困惑中终结,大致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手法谙熟于心吧。
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若是按照这样的观念生活,除非他的天性自然完好,否则便像一个黑点吞噬他的整个宇宙,少有这样的人,不过也确实有这样的人。
我看着那些老年人整天痴呆地坐着,便在心里想,我老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爱好,越发精益求精,想到这里我竟然不畏惧衰老,更有干劲了。
灵感来了一定要趁热打铁,思维的开悟受力而生发,一定是前期卯足了劲,若没有抓住机会持续深入,过后不久又只能流于表层。表层是蛮荒地域。
中国的那些电视,像钻进肚子里的蠕虫,吞噬人的能量,使人变得软弱而无知。
应该写一些对人们有启发的东西,哲学性的思考那就算了。比如我会在故事里写:如果你想让他们帮助你,你必须得让他们喜欢你。这是一位女士对一位男士说的话,他的行为并不讨巧。我喜欢这样写故事,过程很快乐。
我这人压根不适合做笔记,一写写画画人就犯傻,可能这也是天资的显现,新闻有说喜欢工作时发短信、回邮件的人智商直接下降十个百分点,可能也包括了做笔记这个情况。
尽管从小就熏陶着“学而时习之”,也验证了儒家思想终归是一种教化,作为一个民族文明的底蕴不置可否,需要辩解的是思想家和哲学家还是有所不同的,思想是文化的载体,哲学是科学的前身,我爱思辨爱论理,但不能挖了路基盖楼房,否则也是闭塞不通。
不知道怎么回事很想吃东西,作家说《长日将尽》,我怎么一本书也看不下去。年轻的他一边旅行一边写日记,而我几乎囊袋空空睡在班车上啜泣。我的心里默念要镇静镇静,看着字里行间,仿佛得到了休憩。
人文学科是文学与科学的交叉学科,而科学对文学的意义便是对社会科学的辐射,作家的社会科学观是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精神支柱。
读书老想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反而害了自己,精斟细酌、放慢节奏,能缓解生活压力。
我一直鞭策自己读书,但毛主席他能兴致勃勃地读书,挤时间,勤钻研,生病的时候也能做到手不释卷,这不是意志力,而是乐学、乐思,乐在其中。
当新的一天开始,我总是无事可做,读书不肯动脑筋,书写耐不住寂寞,自律是点金石,如果有一种能令人快乐的写作方式,我也试着作别兵荒马乱的生活。
我学习的困难发生在一天的开始,一想到整个上午或下午都要坐在书房里,我就望而生畏,有时候看书久了往往想随便翻翻草草浏览,原来这是注意力从集中模式到漫反射模式的切换,我竟然责怪自己做得不够好。
作家的演讲就像写文章一样流利,很喜欢读七堇年的书,人也是亭亭玉立的样子。我以前在书店卖书也常常迟到,就像她说的那位朋友一样,反正是迟到了,还不如慢慢吃完早餐,去公司有很大的罪恶感,怕被批评,而且我的性质恶劣,屡教不改。
我看到标题“有规律地锻炼记忆力”,以为是教人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什么箴言,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后悔点错了,不过我做事情善始善终。她讲的没有任何意义,“记忆”与“技巧”勾当就是卖弄。
看了一个阅读的小教程。我当然选择电子书阅读,不过我喜欢把字体调得很小,甚至一页字的密度超过了纸质书,小字看起来赏心悦目,更有助于帮我沉浸其中。另外很同意他们说的一个观点:读书的时候不要回头看,浪费时间又影响效率。
有篇文章尽管读完了,但是我不善长作分析,更像捕风捉影,貌似白忙活一场,其实挺充实,不必再碰这类文章。
一度我受够了运动性不安的烦恼。人类的大脑高度发达不是因为运动,而在于能空出更多时间做安静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比如高端人士与农民工的区别,守静是变得更优秀的基本要求。
多转动眼球不仅不能锻炼眼肌,而且是幼稚的行为,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力都反映在眼睛的活动上,这样的建议无疑使人精神分散,只有小孩子才会玩斗鸡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应该变得深沉。
近来写了蛮多感悟,由于实在找不准写作的方向。不过大致清楚阅读自己需要的书,那些我能找得到话题的书。也许我潜意识里是不喜欢写景状物的,不过读了那么多书,对自己本身的研究真的是太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