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个社会都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也在这种氛围中提出了每个自然村办小学,大队要办初中,公社要办高中。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提高村级办学的师资水平,上级教育部门抽调一部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来充实乡村教育,相继有两名老师来到了我村的学校,韩招财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韩老师他们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以前的教学理念。那是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基本素质和修养的人,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的基本功,这是元山子学校从来都没有过的,也是最需要的。
对于老师个人来说,来到这里也许是一个挫折,也许是人生的一个低谷期,但对元山子学校如我这般的学生来说,有幸聆听老师的讲课,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是我们的幸运。
老师们的到来,给没有走出过村庄的我们带来了一丝光亮,让我们心中确立了美好的希望。
韩招财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老师调入村里的那年,我是六年级,正好赶上教我。
对我来说,韩老师的语文课既喜欢,又害怕,就是这么矛盾。
喜欢韩老师的朗诵课文,那声音抑扬顿挫,感觉有荡气回肠的激扬,有泉水叮咚的婉转,听老师的朗诵,将你的情感会带入一个具有画面感的空间,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喜欢韩老师的课文分析,在他的课文分析中,你会知道许多你没有听到过的新鲜的故事,帮助你理解课文,又将你引入了新的情节之中,有生活中的启迪,有人文的关怀,有人性的善良,有英雄的情怀,有希望老师一直讲下去的期待。
害怕老师的提问,他在分析课文时,时常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交给同学们总结,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得以完善,这让我总是找不到每段的内涵,只能从段落中找几句话以应对。
害怕老师那犀利的眼神,在他灼神的目光里,一切的不作为的应付和善意的谎言都无法遁形。
那时韩老师活得很不轻松,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身体略有小恙的师母,老师不仅要上课,还得抽出时间帮助师娘照顾家里的孩子和生产队中乱七八糟的杂事,经常看着老师匆匆的身影、上课时那张疲惫的脸、没有洗净还沾着面团的手。
你生活中受到的苦难,最后都会成为光,照亮你的路。
记得老师在1977年11月准备参加高考考务时,老师穿着整齐的蓝色中山服,显得神采奕奕,那时我眼中的老师,就是我心中想活出的模样。
记得老师给我们布置了《难忘的日子》那篇作文,他是以高考作文为模版,来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老师以自己写的《难忘的日子》为母版,讲述作文如何整体布局,如何深化主题和烘托文章气氛等情节。
记得老师给我们阅读报纸上名为《马兰花儿》的文章,那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的肢体语言,将等待女儿女婿回家的大娘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大爷描述的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学识水平、高远的教学境界和全局的课堂驾驭能力。
等我从村里的学校离开后,来到公社的社办初中,总觉得初中语文老师缺少点什么,是教学理念、是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当时想不清楚,后来觉得缺少一点文学的博大和厚重,那纳百川而成其海的博大,容累土而为其山的厚重。
那时村办学校即将撤销初中班,很快老师也离开了元山子,调到了另一所中学任中学语文老师,我为老师高兴。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前年同学将韩老师的文章链接到同学群,我才知道了韩老师的近况。
韩老师从中学退休后,回到了科镇定居,让我慰藉的是老师和师母健康幸福。孩子出息成才。我的脑中突然蹦出一句话:熬过每一个千疮百孔的日子,就能尝到苦尽甘来的美好。
近期我专门收集了老师的将近二十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老师人生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将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看到了老师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惟美的生活品质。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读着老师的每一篇文章,就像品味着岁月的陈酿,每篇都告诉我: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
后来,同学们告诉我,八十高寿的老师,仍然耕耘不辍,正在完成长篇小说。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的文章,祝老师幸福安康!
最后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献给韩老师,也给自己一点自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