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读《哈佛幸福课》。
《哈佛幸福课》出版于2006年,中文版首版2011年,中信出版社,豆瓣评分7.6分。2018年再版。
《哈佛幸福课》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他从事“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
本书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作品,2006年出版后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2007年获得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被收入心理学50本经典著作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与著名的哈佛慕课“哈佛幸福课”没有关系,那门课的老师是泰勒·本-沙哈尔,他出版的书叫《幸福的方法》。
本书并没有介绍什么是幸福,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主要内容还是情感预测。
幸福的本质
在说幸福之前,先说人的一个特有的能力,就是在不断想象未来。这主要有生理构造的基础,也有心理学的解释。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大脑有前额叶,前额叶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未来。前额叶是我们想象未来的生理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愉快感和控制感为驱使人不断思考未来提供了动力。
从愉快感角度,人可以通过想象未来获得快乐。对于未来将要发生高兴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就是通过想象得到的。
当然,对于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提前想象。这种预想的好处,一方面是警示我们要小心应对,另一方面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从控制感角度,第一,控制欲是人的天性。第二,控制感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当你感觉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有控制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特别的安心,而且还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来自于人的控制欲天性。
而想象未来,能够满足我们这种控制欲,产生一种“天下我有”的快感。
说完想象未来的特性,我们回到幸福这个主题。
什么是幸福呢?其实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说过,幸福的定义太多了,说不清道不明,他不想再增加了。
而本书的作者也捣了个浆糊,他说,无论人们把幸福定义成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家庭的责任,或者社会贡献,归根结底,他就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愉快感觉。无论激发这个感觉的原因,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他们对应的都是大致相同的神经活动。
作者把幸福归结在一种神经活动,而产生这种神经活动的原因并不重要。
这个观点有点快刀斩乱麻,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智慧、高尚,对愚蠢嗤之以鼻,对卑劣怒目而视。然而,愚蠢也能让自己幸福,这样的幸福我们要不要呢?
还有一直以来大家的争论,类似毒品、神经刺激等方式产生的快乐感觉,我们要不要呢?
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情感状态的原因
虽然我们一直在预测未来,但我们的预测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给了我们总结了想象力的三个缺点。
第一,填补和遗漏。
我们的想象力会根据提示信息添油加醋,自动把不完整的事情补充缺失的细节。而更要命的是,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对这个事情进行了补充,还是傻乎乎地认为这些都是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想象力的填补。
而遗漏呢,是指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一般都去关注存在的东西,而很少关注不存在的事情。作者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他认识的人,假设他们的孩子意外死亡,他们第二年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人都只回答伤心欲绝。但实际上,人们的生活中大部分还是其他的事情。
第二,想象力奉行“现实第一”的原则。
这是指,我们想象未来的时候,都是以现在的情况为基础的,难以摆脱现在的状态去想象未来。
第三,想象力无法想象事情一旦真正发生,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想象力无法想象事情真正发生之后的感受,也事情发生之后,也难以想象事情没有发生之前的感受。
难以修正未来情感预测偏差
既然知道了是想象力的三个缺点导致了预测未来不准确,我们能不能修正对未来感情预测的偏差呢?
很难。但是作者给了我们两个方法。第一个,参照历史经验;第二个,学习别人的经验。但这两个方法也不那么好用。
对于历史经验,作者说,我们的记忆有自己的规则,未必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们对于比较特殊的事情会特别关注,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而而习以为常的事情通常被不被重视,在记忆中留不下痕迹。比如,做了一辈子好人,会因为一件事,给人留下的记忆就是坏人。而坏人会因为一件好事被别人原谅。
对于别人的经验,首先,我们潜意识会拒绝接受别人的经验,我们总是会认为自己是最独特的。另一方面,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观念,反而成为我们的参考。比如“财务能够带来幸福”,这些观念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信条。
来个结尾吧,说句实话,这本书是心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侧重的是对作者专业领域里情感预测的分析介绍,而并没有说明或者提供什么是幸福,怎么才能幸福,与这本书的书名还是稍有差异。
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明天说一本提高幸福感的书,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我们明天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