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与美食很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对性格迥异,但又血脉相连的双胞胎。
书是“哥哥”,知识渊博,沉着可靠;美食是“弟弟”,活泼青春,俊朗帅气。年轻人常被弟弟吸引,喜欢他的阳光朝气,风趣生动;可年长者却常看好哥哥,觉得他必成大器,是块好料。因为是孪生,两人常被一同提起;因为性格反差,两人却总被拿来比较。街坊邻里常说,若将兄弟二人合一,那便是乘龙快婿,完美理想了。但现实里,哥哥就是哥哥,弟弟就是弟弟,哥哥没有弟弟的帅气英俊,弟弟也没有哥哥的渊博多才。
年轻的心总是躁动的,喜欢大千世界里的各种五光十色,趣味变化。年轻人喜欢各种美食,常会为一道秘制“小龙虾”,不惜花上一天路途,仅为半小时的舌尖之快,就像喜欢“弟弟”的帅气,明知浮云一片,却抵不过青春的懵懂。
青春的美常在颜值,而颜值很像雨后的彩虹,阳光一照,五彩斑斓,而水分散去,一场虚幻化成空。但即便如此,颜值却仍在追逐的前列,因为它的虚幻与不确定,正符合人们心中追求理想的情怀,理想本身便像彩虹,美丽而虚幻。
“吃货”多是年轻人,他们有着对食物无限的迷恋,就像曾经的我。麻辣香锅、酸菜鱼、小龙虾、火锅……在美食面前,我的抗拒力基本为零,毫无抵抗地被它的各种色与味吸引,之后便是完全折服。朋友们总说喜欢与我共餐,因为我的吃相总有一种感染力,让即便毫无食欲者,看了也会胃口大增。美食的诱惑不仅在大餐,街边烤串、臭豆腐、酸辣粉……一些明知毫无营养的小吃,也总对我抛来各种诱惑,让我抵不过因“馋”勾起的“瘾”。
但这几年,肠胃开始不时罢工,尤其是遇到风寒受凉,或碰到辛辣生冷食物。每到这时,肠胃便开始嚷嚷,“这个我不要,那个我也不喜欢。”它不做大声抗议,但却文火持久,总在你饕餮大餐后,拉出警报。它从以前的被动接收,翻盘成现在的主动选择,将我推到不能有怨言,只能去接受的地步,也让我从对食物的不拒绝,变成了苛刻挑剔。
朋友们总说:“不能吃,生活少了一大乐趣,太悲催了!”是啊,想吃却不能吃,就像想爱却不能爱,不管是压抑味觉,还是压抑情感,总都是一种折磨。而比这更折磨的,是有时你还得故作镇静,端着架子,为了所谓的“面子”,摆出一副手握主动权的样子。这种关系很像恋爱中的男女,女孩子一开始占据上方,使使小性子,耍耍小脾气,而随着相处,小脾气小性子被渐渐收敛,学会了让步,学会了妥切,学会了在相处中不断磨合,找到平衡。内心与肠胃的关系,在经历了随心所欲、胡吃海喝后也同样慢慢学会了妥协,学会了以退为进的相处,而不是逞一时快活的任性。
在情感面前,人们常说,“离开你的,可能本就不适合你。”美食难道不是一样?每当肠胃拉警报时,便开始告知哪些是不适合你的,尤其是那些看似诱人、香味勾人的“美食”,它的背后或许是添加剂、色素的合力打造。但拒绝是一种斗争,身体自觉的诱惑与大脑要去拒绝的理性相对抗,在对抗中来来回回,撕扯不断。
人有一种“痴迷”,而这背后是心理学中一种“瘾”在作怪。当“瘾”作用在吃上,便是大家所说的“吃货”;当“瘾”作用在赌上,便是“赌徒”;而当瘾作用在书上,变成了“书痴”。瘾可以说是痴迷的更高境界,而对于我,当对吃的瘾减弱后,我发现这种“瘾”并没有消失,它同样遵循着“物质守恒”的法则,开始转向了其他。
美食是物质食粮,书是精神食粮,书与美食如精神与物质,共同支撑着一个人的内外需求。当对美食的关注削弱后,对书的关注,开始了慢慢抬升。随着青涩褪去,日趋成熟,慢慢发现书与美食这对孪生兄弟,的确像年长者看中的哥哥,渊博才学,才能让人走得更远,走得更稳,走得离自己所期待的样子越来越近。
“发现自我”,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名言,而发现自我,更多是需要从外界抽离,让自己深入内心。孔子说的“五色令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便是关闭眼睛、耳朵,以不干扰内心的平静。从此方面看,我得感谢肠胃,它的警报让我慢慢减少从对食物的“痴迷”,而将这种“痴迷”转向了书。从外界的各种诱惑,转向了阅读,转向了内心深层次的思考。
在平静时,我会选读文学作品,用文学留住内心的波澜,抵制浑浑噩噩的单一重复;遇到问题,尤其是面临选择时,我会选读哲学作品,哲学的冷静与通透,帮我剔除旁枝,看清本质;艺术作品,它的有形与开放,总能吸纳我的种种不快乐,在心情不好时,翻翻艺术类书,看到画家画笔下的激情与苦闷,社会现实的美好与残酷,我的烦恼立刻变得渺小;而科学作品,总能引领我走进一片新的未知世界,吸纳我对世界的种种好奇。
很长一段时间,读书对我常是随兴致而读,没有过多的主观设计,虽觉不够专注,但却总以杂家来聊以自慰。就像有人爱吃米饭,有人爱吃火锅,有人爱吃法国餐……跟着内心的感觉,不带任何功利,仅去享受读书的乐趣,便让人觉得美好愉悦,甚至不但有享受美食时的短暂快乐,更有超于美食的持久愉悦。教育给我们填输了一堆知识,但却没有教会我们“判断力”,而判断力,却会在读书中慢慢建构。
在我身边,很多人肠胃壮实,以吃为人生一大乐趣者。她(他)瞧不上西餐的单调,总以中国的美食的丰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而洋洋自得。但换一个角度看,西方人没有将“痴迷”放在饮食,而是放在对未知探索,这才才有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赛跑,才看到了更多斑斓绚烂的大千世界;而中国人,恰恰是太“痴迷”于饮食,每在饕餮过后,大量血液涌向肠胃,而使脑部缺氧,要么混混沌沌,犯困打盹,要么大脑空白,想什么都觉累。看看同样是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民族——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中国人人均年读书量不足1本,而犹太人则高达52本。但在美食上,中国对美食的痴情,对美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却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始终独霸。
有时肠胃让我好生怜爱,她像个纤弱女子,需要我小心呵护;但有时我又对她心存感激,她赶走了我对吃的留恋,却让我在书的浩瀚中,自由自在,尽情享受。
感谢肠胃,让我摘掉了“吃货”的草帽,而正在酝酿,如何去订做一款名叫“书痴”的礼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