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娴现
别人总习惯拿我们去做比较,而我们往往很讨厌这种被比较,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勇敢做自己,因为只有去做你自己,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那样的话,别人的话又算得了什么?
01
曾和我合租的一个同事,有段时间频繁接到她爸的视频邀请,原来,她家考上公务员的亲戚回乡探亲了。
“她能考上公务员你为什么不可以?你哪点比她差!”她爸严肃道。
“不是,我为什么要跟她比?”听她爸咄咄逼人的口气,同事莫名烦躁。
“跟她比怎么了,你就是要超过她,把她比下去!”同事老爸的话令她反感不已,她只能推脱有事挂了视频。
我想,或许这就是人之所以活得痛苦的根源吧,总喜欢跟别人比较,将别人踩下去自己就胜一筹了吗?其实并没有,因为幸福很容易得到,也更容易失去,关键在于见识。
同事之所以逃避她爸,一方面是因为她能力真的有限,她能清楚地感知自己适应不了体制内的日子,对难度极大的公考考试缺乏足够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她很讨厌被拿来跟人比较。
“如果我一无是处,那我便是反面教材,如果我处处优秀,那我便是别人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照样“树敌无数”,优秀的孩子少快乐,是有原因的。”
听完同事一番话,我很同情她,但也感觉有些悲凉,她的身上,不正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吗?
02
孟德斯鸠说:
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幸福,这很容易达到。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比其他人幸福,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一般人坚信其他人比自己幸福。
所以,大多数人的不快乐都是同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心想超越别人,最后往往难幸福。
法国作家波伏娃在少女时期便立下目标,成为真实的自己,她终身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一生都过得自在又丰盈,并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普通的我们,根本不求什么大富大贵,更不会奢求大红大紫,我们只想尽力成为我们自己。
但“成为自己”这个想法却很奢侈,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未曾有机会尝试了解自己,所有的决定权都在大人手中,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校就业。
痛苦吗?至少很苦恼吧,我们都曾羡慕过那些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但成年后我才明白,那些权利都是他们自己争取的,不是父母给的。
要想拥有,先争取做到。只有做到,才有话语权。
03
学生时代,有一个可怕的词叫“别人家的孩子”。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能剥夺我们本就不多的自信,能打击我们本就不牢固的自尊,能让我们遭遇滑铁卢的惨败。
我始终记得小考那次,我只考了184分,而发小考了186分,仅仅两分之差,我就得一直承受父亲的指责:
“你居然考得比她还低?”“你平时成绩都比她好的呀?”“这次为什么没超过她?”
我想解释什么,抬头望去是父亲失望的眼神和不耐烦的挥手,我咽了咽口水,将涌上喉头的说辞和委屈一并塞回肚里。
比不过别人,便连解释的机会都被剥夺,年少无知的我除了愤恨,只剩无能为力。
上了大学,走出一方小天地我才发现,比我好看,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的人居然那么多,渺小如一粒尘埃的我渐渐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没人会在意我。
那样“自轻自贱”的日子,在一次无意间偷窥一对情侣分手而有所转变。
那日,我在超市货架匆匆拿起一桶泡面,刚转身,发现离我一米之遥,一个女生正双手勾着男生的脖子,将对方箍得很紧,女生含泪问道:“我在你心里就一点儿也不重要吗?”
男生举起垂在身侧的双手,将女生的胳膊掰开,意味深长说了句:“你自己从未觉得自己重要过,所以别人也不会觉得你重要。”
我抱着泡面呆呆地躲在一旁,心疼那个女孩的同时,内心隐约在震颤,你自己都没觉得自己重要过,别人会觉得你重要吗?会在乎你吗?
“负心”男孩的话,如一记重锤锤醒了还稀里糊涂的我。被人拿去跟人比较已心交力瘁,若再在爱情里失去自我,那人生该是何等的无趣啊?
我开始不再守着暗恋男生的空间等他的动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看书学习上;我也渐渐能微笑面对家长“谁谁比我强”的讽刺,把自己手头重要的事认真处理好;在该表达自己观点,该发声时,我不再选择沉默,我会大声讲出来,不顾别人吃惊的表情。
我想起《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每日睡前会问自己一句话: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我们该比较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同别人比较你永远不会进步,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统一标准。
唯有同自己比较,你才会重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看着每天一点一滴的进步和不断完善的自我,你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做自己是一件跟快乐的事。
我们不得不承认,做自己很难,我们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被别人带偏,对别人的一举一动做不到淡定如常,所以,我们只能渴求尽力做好自己。
04
很多时候,做好自己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我们心中缺了一个只适合用于自己,专属于自己的标准。
那个连喝水都会胖的圆润女孩,其实她的身材比例刚刚好,阳光健康,却非要通过各种极端方式将自己弄得“形销骨立”。
美国作家吉宁·罗斯曾说过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节食减肥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你始终认定,通过节食你将会拥有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身体,而且当你拥有那个身体以后,就能够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但,这怎么可能!
恨的极致从来都不是爱,恨的反面才是。
大众公认的标准从来都是不标准的标准,模仿它只会让你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听不清自己内心的声音,最后仅存一点可怜的毫无意义的自我。
我喜欢和明确知道中午吃什么的人一起吃饭,因为味蕾不会浪费你的时间;我对假期不感到无聊的人很感兴趣,他们的生活向来有趣又有味;我对关键时刻能做出重大且正确选择的人充满敬佩,他们已然掌握了自己的生活。
这些不都是从“你喜欢什么口味的冰淇淋”这类小事训练出来的吗?
做自己的人,向来懂得为自己考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很多时候往往过犹不及,变成别人眼里“自私自利”的形象了,所以很多人害怕做自己。
因为害怕,便永远在自我的门口徘徊不定,犹疑不决,可你不踏出第一步怎么有做到甚至做好的可能呢?
要记住,遗憾比后悔更难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做错了,后悔不已,但我可以改正错误,若我从未尝试过,我永远不会知道做自己有多幸运,有多快乐;
终其一生,或许我只能勉强做自己,连做好都谈不上,但只要我尝试过做自己的幸运和快乐,我的生命便已接近完美。
余生,我只能尽力做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