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字在中国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按字面理解, 就是"阅读", "看书" 的意思; 第二层就是"上学"和 "受教育"的意思。比如当我说我的小姨没读过书, 就是说她没上过学, 而不是没看过书。
小姨到了上学的年龄, 外公突然变成了坏蛋。我的母亲和大舅, 因为比小姨年长许多, 读书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只是毕业分配时被区别对待。而小姨从此没进过校门。后来读书就成了小姨一生的梦想, 好在外婆上过女子师范学校, 从小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她认字, 只可惜小姨只有四五岁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
听母亲说其实小姨是她们家兄弟姐妹中最聪慧的一个, 这跟她的名字很相符-- 明慧。虽然上不了学, 但她一直自学, 后来还当过出纳, 但这可能离她的理想还是差得很远, 听母亲说小姨结婚后还在叨叨想去上大学。但直到小姨七十岁去世, 她还是没"读过书",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文凭, 连个小学文凭也没有。她们那个年代单位里的工资定级都是跟文凭挂钩的, 虽然她很能干, 但没有提拔的机会, 工资也上不去, 所以她觉得自己一辈子很吃亏, 就因为没读过书。
不过不论是那层意思的读书, 都会让人长知识。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 自然两层意思上的读书都是不受欢迎的。有一阵子, 不管你出身好不好, 都没的书读。想必我小姨当时心理或许会稍微平衡一些。至于阅读看书, 那时除了语录也没见什么别的书。事隔多年, 常有人在回忆中提起当初如何如何偷偷读书, 才知道人们原来是表面一套, 背后一套; 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不论怎样的严冬, 也是封冻不了的。
随着初级教育的普及, 读书的第二层意思渐渐淡化, 我们这代人算是很幸运, 上学没有中断过。唯一遗憾的是除了课本, 课外的阅读还是很有限的, 主要原因是读课外的"闲书"通常被定义为浪费时间。
还记得姐姐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 瞒着父母偷偷地看跟同学借来的"十月" 等文学杂志。虽然很警惕, 我醒着的时候还会替她放哨, 可有时还是不免被逮住, 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包括在书的封面上用钢笔写下: 今后请不要再借书给XXX! 我这只猴子看到鸡的下场, 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很多年以后姐姐看我身边经常带本书, 奇怪地问我: 你现在怎么这么喜欢读书, 小时候你可不是这样?! 我也问她: 你以前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看书, 现在没人管了怎么反而不看了?! 她说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没兴趣看书了。她的伤痕深得连她自己都看不透。而我直到现在, 都无法花大块时间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闲书", 下意识中总有种不务正业的罪恶感。
让我欣慰的是, 儿子开始上小学后, 每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要看一本从学校带回的书, 书都是他自己选的, 什么书都行, 只要他自己感兴趣。 他也许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但我还是默默地为他高兴, 真心祝愿他, 祝愿所有的孩子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可以自由地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