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更新,是一位作者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或许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坚持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目前的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应该是:“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的态度。”
写作就像钓鱼,就像长跑,就像公益,就像对弈。
我从小就特别羡慕作家。
记得小的时候,我看书总是会废寝忘食。
《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儿时的阅读启蒙书籍。
最近阅读了一些评论家的经典评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可以称之为关于人的小说。
《哈利·波特》、《大卫·科波菲尔》、《简·爱》等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它们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的群象小说,拥有十分鲜明的描绘主人公个人的特征。
而中国现代的小说也大量地吸取了西方文学中的有益成分。
或许这也是我们新时代的作者所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文学,将不断地突破传统,向着更高的高度前进。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始终踏着前人的脚步,无畏地倔强地一直往前走去。
我们对于这些新时代的评论家不能简单地一律采用“马后炮”的评价,而应该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或许作家与评论家也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曹操当年,如果没有遇见许邵,或许也不会拥有名震天下的赫赫威名。
许邵因为一句对于曹操的精辟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名垂千古。
其实他们也是相互成就的。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评论家也是一批非常欣赏作者的特殊读者。
或许,他们比起普通读者更能真正读懂作者文字背后的真意。
作者不可能只叙述自己的故事而不考虑读者,作者也不可能完全考虑读者而忽略了故事本身。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一个又一个故事。
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是热爱听故事的。
从神话,寓言,再到小说,诗歌。
哪种文学体裁能够真正脱离故事而独立存在呢?
《洛神赋》、《滕王阁序》、《兰亭序》等等千古流芳的名篇,除了文章本身的质量上乘,脍炙人口以外,其文章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啧啧称奇,让人浮想联翩。
穿越千年的悠悠岁月,至今我们还在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
对于甄宓,对于王勃,对于王羲之这样的人物,或许我们为他们赋予了太多的美好寓意。
实事求是地说,可能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一切关于他们的故事,已经经过了无数前人的润色和完善,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可是,即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想要传承的是一种文明。
书本是转瞬即逝的载体,唯有文明才可能万古长明不灭,千秋生生不息。
前人已经留给我们无数宝贵的受用不尽精神财富。
直至今日,《洛神赋》中无数被引用的华丽词藻,仍然活跃在现代文学的篇章中。
《洛神赋》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符号和华夏文明的印记,它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意象。
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必须在文学的新高峰上,将传统文学,指引向更高的巅峰。
这才是我一直努力学习的真意所在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