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势”、“术”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思想的精髓,韩非继承、总结了商鞅“法”的思想,申不害“术”的思想以及慎到的“势”的思想,又发现了他们各自的不足和缺陷,并结合战国晚期的历史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以“法”为中心的统治手段加以系统化,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
很多人会产生疑虑,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现在很多西方管理学家都提倡“软管理”,强调企业文化的构建,这些都与法家思想不符,其实我认为这种理解很片面,因为自汉以来,中国的管理实践一直都是儒、法两家结合的产物,“外儒内法”、“阳儒阴法”、“引儒入法”这些都是儒法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法家思想的管理实践精神,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法家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相结合,会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以“法”来完善企业的组织制度
韩非所说的“法”有三层意思:第一,法是“成文法”。“法者,编著之图籍”,意思就是制定制度时不能任意变动,随心所欲;第二,法是“公布法”,“法莫如显”。法让要人所知道,这样人们才会遵守它;第三,法的基本内容是赏功罚罪。“法者,赏存严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意思就是要赏罚分明。
在企业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如: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公共关系等,要正确的处理和解决这些关系矛盾,企业需要正确的规章、条例、纪律和政策。对于制定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忠心”。也就是合乎民心,正如商鞅所说“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意思就是说要考察民情习俗来建立相应的法制,相反,如果不顺应民心,就不会成功。
在现代的企业中很多新建立的制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到最后形同虚设。
原因之一就是“法”不得人心,所以我们在制定公司制度的时候一定先要调查民情、民心,然后再执行。
第二,“因道全法”,这里的“道”指的是客观规律,“全法”指的是依法办事,在现代的企业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应该“因道立法”,这样才能做到“不谄不渎,上下同欲”。
第三,“功利性”原则,韩非说“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也就是所立的法要功大于害,否则就不立法,天下没有无副作用的法。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定制度时,企业往往不去评价一个制度的利、弊,盲目决策,盲目拍板,结果就是对拟立之法因为小弊而加以否定,因为小利而盲目执行,结果必然后患无穷。
第四,“法省”、“详事”,且易知易行。韩非说“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知矣”。意思是说制定的制度连聪明的人都很难理解,那么普通人更难理解,这种制度不合理,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时要通俗易懂,要让员工都能做得到,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唾手可得,这样就起不到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
二、用“势”来增强管理者的领导力
韩非说“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意思是说,势不仅指自然之势,而且指人设之势。自然之势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位权力,这种权力是管理者由于处于组织中的位置所决定的,这样的权力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而人设之势是指权势、威势,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权力,这种权力不是领导者处于组织中的位置,而是领导者自身所具备和培养的某些特殊的条件才具有的,如较强的工作能力,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如何用“势”来增强管理者的影响力呢?
第一,增强权势。韩非说“民者固服于势,势城易服人”。这里的权势主要指的是职位权力,增强管理者的职位权力并不意味者完全依靠职位权力来制服员工,而是正确的使用权力,充分的放权给管理者,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二,提高权威。韩非说“古之能至功名者,众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意思就是说管理者要想提高影响力,不仅要靠正式权力,也要靠非正式权力,做到权力和权威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人们都拥戴他。提高非正式权力的途径如:提升管理者的思想道德,增强管理者的能力,以身作则,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等。
第三,独断。韩非说“权势不可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则人主壅”。意思是说领导者应集中的权势,不可借给别人,否则下级就会变成百倍的加以利用,蒙蔽领导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管理者分庭抗礼。所以领导者在企业中战略决策权,企业利润分配权,企业的宗旨,任免决策权要适当的集权,也就是现在管理中的强势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确运转。
第四,去好去恶,群臣见素。韩非说:“人主者,厉害之车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意思是说领导者是决定下属厉害的人,所以一些为了谋取私利的人就会一直关注着领导者,如果领导者的喜怒哀乐暴露出来,他们的活动就有了凭借,所以管理者要想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就应该去掉成见和智慧,不让下属摸透自己的性情脾胃,做到大智若愚,这要下属才会更加小心,把精力放在为企业做出贡献上。
三、用“术”来选拔人才
韩非所讲的“术”是指“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意思是说术是指根据个人的才能来给予相应的职位,按照职位来衡量他的实际功绩,掌握住生杀大权,考核各级管理者的一整套方法和手段。(韩非提出了职位—责任—监督三位一体的问题,并把协调好三者的关系看成是术的关键。 摘自《韩非的法势术给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郎佩娟)
这里我主要介绍韩非的“用人术”,那如何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呢?
第一,不以舆识人。韩非说:“有愚智而无非誉”,就是说对人只看他聪明还是愚蠢,而不管他是否受到非议还是赞誉。这句话看似有些不合理,因为群众的意见是宝贵的,但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有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他的观点很难在当时得到认可,别人会产生不好的舆论,但从长远意义上讲,他的观点可能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作用,或者一些一身正气、秉公执法的人,往往会得罪一些领导的亲信和掌握实权的上司,这些人如果用舆论来否定他们,将会对公司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二,任人唯贤。韩非说“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意思是说高明的领导人的用人之道应该是录用有才能的人,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担任管理职务,而不是任人唯亲,特别是一些家族企业,经常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然而,在用人的实践中,应正确的区分是任官还是受爵,对于那些有能力的人应当任官,让他担任管理职务,对于那些对公司作出贡献的人应当受爵,在薪资和其它方面给与奖赏。比如现在许多企业为员工设计两条职业发展路线,即管理通道和技术通道,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才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第三,宰相必起于州部。韩非说“夫无毛伯之试,州部之官,岂明主之备哉?”意思是说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有基层的实践,马谡失街亭,华为的研究生当话务员,干部下基层都是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这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扬长避短。韩非认为“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谓明主”,意思是说在用人上要用人所长,优劣互补,能力的大小相互搭配,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整体作用。特别是在事业部组织结构,矩阵结构,委员会组织结构中更要注重用人所长,优势互补。
韩非的理想是:拥有至高权利的统治者,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不用而国治”的效果。统治者高高在上,不受干扰的行使统治权,依法行事,不徇私情。这是法;像鬼一样,幽冥不测,像天一样宰制一切。这是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控制着人们的生杀予夺。这是势。三者缺一不可。
法是核心也是目的,势是前提,术是途径
“法”、“势”、“术”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是核心,一家企业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然而,法制不能单独的实施,需要以势保法,以术保法,术和法又是相辅相成的,形成了以势保法和以术保法的相互运动,从而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管理学 徐国华、张德、赵平著
[2]韩非子与现代管理 潘乃樾著
[3]韩非子·安危 韩非著
[4]新型领导艺术 张培弛著
[5]领导本色 [美]贝蒂·普莱斯 乔治·里奇斯克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