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怎么回事?
其实不单是农村亲戚在逐渐“断交”,就城市里,亲戚“断交”的现象也在上演,不论城里乡村,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一、好多亲戚往来确属繁文缛节。
以前的人家子女多,亲戚往来的频率也高。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那时候的人,谁没有几个姑姑,几个姨姨,几个舅舅,几个叔叔大伯呢?加上父母方面的长辈亲戚,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方面的亲戚,那时候的人们亲戚实在是多呀!
于是乎,但凡谁家有个婚丧嫁娶,乔迁生子简直就是全民总动员——凡是有点儿亲戚关系的都得去,随礼不说,再怎么地也得耽误一天、半天的时间吧?!
如果,再加上逢年过节,村里庙会、集市贸易交流会呢?对于家户大、人口多的人家,那简直是一年时间,就有半年时间是在“走亲戚”了!
具体怎么个“走法”?
那就是亲戚家里有事儿,提前一天拖男挈女、领着老人前去,送上礼品,帮忙几天,完事儿后,再拿些“回礼”回来。
好不热闹,好不隆重呀!
当然,当事人家颇有显摆的成分,前去的亲戚很有“巴结”的因素。但是,不论对哪方,都不啻一场旷日持久的“疲劳战”。
随着后来人口的减少,这样“疲于奔命”的走亲戚方式确实少多了,一个是因为人口少了,少了那多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型亲戚,二是人们也累了,喜欢一切从简了。
二、原先的“走亲戚”,不啻于一场“嫌贫爱富”的大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并不是什么老有的现象,而是历朝历代皆如此。
每年的亲戚聚会,或者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简直就是有钱有势亲戚作秀的场所,当然也成了贫穷亲戚不愿意出现又不得不参与的尴尬场面。
所以,逐渐地,不论是有钱有势的亲戚还是家庭贫穷的亲戚,大多早已厌倦了此种“走亲戚”。一方面是,有钱有势的也不再新鲜,刷不出更多的存在感——事实上亲戚之间如果没啥忙能帮上的话,人们也不愿更多地假惺惺奉承谁谁谁。与之相反的亲戚呢?则是能躲就躲,能逃则逃,捎上礼即可,找借口不去了——花钱买不自在,鬼才愿意呢?!好在现在微信支付方便快捷,再送上祝福的话语。
三、现在的人们确实忙,不仅停留在口头上。
亲戚当中有更重要的亲戚,朋友里面有更接近的朋友,所以,人们即使合理的“社交”,也开始考虑社交的“质量”了。
除此之外,哪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人们忙碌房子、车子、票子、子女教育、老人身体、自家工作都自顾不暇呢?哪有闲心再买些礼品,去亲戚家里小住几天呢?那种去亲戚家“走亲戚”,戏台底下摇着蒲葵扇、慢慢啰啰看几场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的车轮飞快地转动,抡得人们忘记了早晚,一个个成了飞轮中的苦鼠,再无暇“走亲戚”,即使,去了哪家,哪家又不是如此身不由己忙碌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亲戚“断交”了,更多的亲戚也“名存实亡”了。就剩了那些“至亲”的亲戚,可能婚丧嫁娶还能遇上一面。
亲戚朋友,都是一样子的,越走越亲,越离越疏。所以,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亲戚断交”趋势实属必然。一则过去“走亲戚”的方式和如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不吻合,二则亲戚走远也是正常现象。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认同来选择“社交群体”。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发展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脱离亲戚关系而生存成为可能,不再依赖于亲戚之间的相互帮衬,而是一切从“钱”说了算,不有人就如此倡导吗:凡是“钱”能解决的事儿,就不算事儿,于是大家啥都不顾了,都一头扎下去,只“顾了钱”。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