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原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已经逝世24周年。
1993年6月24日,黄家驹在参加日本综艺节目时受伤,6月30日逝世,终年31岁。
死亡总是会赋予一个歌手特别的意义。
原本在内地没有什么知名度的Beyond乐队,在家驹去世之后,变成了一支传奇乐队。缅怀黄家驹,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就像人们喜欢缅怀迈克尔杰克逊,缅怀张国荣。
1962年6月10日,黄家驹出生在香港九龙一个普通的劳工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四,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后来后来的乐队成员黄家强。一家7口,挤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单位里。
70年代的香港,包罗万象,潮流汇聚,摇滚乐的风潮席卷着香港年轻人的派对。17岁那年,黄家驹拿起了吉他,像那个年纪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沉迷于摇滚的世界。
1983年,Beyond乐队成立,黄家驹21岁。乐队成立之初,只是一支自娱自乐的地下乐队,人员几经变动,才有了现在的阵容。
1986年,发行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专辑《再见理想》。
1987年,发行EP《永远等待》。
1988年,发表专辑《现代舞台》、《秘密警察》。开始了Beyond乐队现实批判的开端。
1991年,发表专辑《光辉岁月》、《犹豫》。
1992年,演艺事业发展重心转移至日本。
1993年,发表最后一张专辑《乐与怒》,同年6月,家驹逝世。
客观的来说,Beyond乐队在当时的影响力,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在家驹去世以前,和他同时代的小虎队、周华健、齐秦、王杰,无论是唱片销量,还是乐坛影响力,都远高于当时的黄家驹。甚至是同为乐队组合的草蜢、达明一派、太极,都比Beyond更受欢迎。80年代的Beyond乐队,连一线梯队都算不上,这也是Beyond乐队后期前往日本发展的原因所在。
但是家驹的死,开启了一个“后Beyond”时代。很多粉丝将黄家驹神话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究其原因,也不过是死亡带来的曝光量和神秘感罢了。“如果家驹还活着会怎样怎样······”,这样的假设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已经过了创作巅峰的黄家驹,真的还能到达多高的高度?
大家喜欢黄家驹,是因为他的歌里,总是有广阔的视野,宽宏的胸襟。过分的神话、追捧,也只是粉丝们的一厢情愿。
写给母亲的《真的爱你》,为黑人领袖曼德拉创作的《光辉岁月》,讽刺娱乐圈浮华作风的《俾面派对》,抒发家国情怀的《大地》。
重要的是,Beyond一直坚持唱自己的歌,黄家驹一直坚持写自己的歌。周杰伦、李宗盛、罗大佑亦是如此。
还有什么,比一个歌手坚持自我更难能可贵吗?
(本文由“B游汇”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