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读了一本书,书名《人类简史》,读完后,开始思量人类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和快乐的本质。
《人类简史》这本书是以色列年轻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传奇之作,讲述我们人类社会的整个演化过程。书中讲我们智人如何通过讲虚拟故事在不同人种之中脱颖而出,讲我们智人如何通过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步步成为全球神一般的存在。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关于人类幸福和快乐的论述。
我们人类经历一系列认知和技术革命,生产力和各种经济基础都在不断提高,按理说,人们的幸福水平和快乐指数也跟着大幅提高,但事实是,伴随着战争和各种暴力冲突,地球上还有不少人的快乐程度不增反减。
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心境快乐?
世上有一个宗教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它就是佛教。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诚邀你,和我一起走进佛教。(注:斜体副标题以下文字大都脱胎于《人类简史》,如有冒犯,还望多多包涵。)
佛教缘起――哀“苦”求“乐”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它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就是他创立的一种教育。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是个喜马拉雅山区小国的王子,看到身边的人深深陷于苦难之中,而心生不忍。他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不仅时常受到战争和瘟疫等灾难袭击,还无法免于种种焦虑、沮丧和不满的情绪,似乎这一切都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事。
人类追求财富和权力,获得知识和财富,生儿育女,建起宫殿和房屋。但不论取得多少成就,却仍然无法满足。穷人梦想着要变富,有一百万的想要两百万,有两百万的想要一千万。而且就算真的有钱了、有名了,他们还是不满意,还是有无尽的烦恼和忧虑,无法从生老病死中解脱。至死,一切如梦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无意义的追寻。
然而,这个轮回该怎样才能跳出?
在29岁时,释迦牟尼半夜离宫,抛下了财富和家人,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为这一切痛苦寻找出路。
他前往各个修院修行,聆听各个大师讲道,但还是无法完全感到解脱,有什么不满依然萦绕。他并未绝望,决心反求诸己,直到找到彻底解决的方法为止。
他入禅多年,思索各种人类苦痛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佛陀眼中的苦乐
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这点在碰上不悦的时候格外明显,像是感觉疼痛的时候,只要疼痛持续,我们就一直感到不满,用尽办法想要解决。然而,就算是遇上欢乐的事,我们也从不会真正满足,而是一直担心这种欢乐终将结束或是无法再持续或增强。
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爱情,但等到真的找着了爱情,却还是不满足。有的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又觉得自己太过屈就,应该再找更好的人。(而且,我们也都认识某些人,又担心别人离开,又觉得自己屈就)。
虽然上天可以赐雨,社会机制可以提供公平正义和卫生保健,有好的运气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但不论如何,我们的基本心态都不会改变。因此,就算是最伟大的国王也无法避免焦虑,得不断逃避着悲伤和痛苦,也总是想要追寻更多的快乐。
佛陀开示――离苦得乐
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
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但要怎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为苦、乐即为乐?
释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
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释迦牟尼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好让信众更能专注在实际的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因为这些作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力、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就换成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梵文的原义就是“熄灭”)。达到涅槃,也就是解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虽然人们很有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再能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无苦。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本人就达到了涅槃,从痛苦中完全解脱。而在这之后他就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接着,佛陀一生前往各地普传佛法,希望让所有人离苦得乐。
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最终,实现离苦得乐。
想到佛教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深刻认识,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找来佛门经典《无量寿经》拜读。
想想,佛教真是博大精深啊!用心读进去了,你会觉得那经文可以说是,句句包罗万象,没有哪一句不透露出无量无尽的佛法;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没有哪个字不包涵无际无边的道行。仅一个“佛”字,就包含一个大千世界:“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而且,“智慧”有“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三种。“觉悟”也分自己觉悟、觉他和圆满的觉悟三类。对你说一句“阿弥陀佛”即表示,或祈愿你永久长寿永世健康,或祝福你光明正大光照四方,或祝福你拥有佛陀一样的智慧,或祝福你能像佛陀一般觉悟。
这些绝佳经文,非至上先知绝无可能写得出来啊!
于是,由衷对佛教产生无上敬仰之情。虽仍对滚滚红尘追求不改,我愿潜心修炼,以达心灵觉悟、正念、清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