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第23篇 “沟通”这件事,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

第23篇 “沟通”这件事,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

作者: Letree与那些书那些人 | 来源:发表于2021-10-10 14:33 被阅读0次

1.对“沟通”的疑惑

“沟通”这件事情在我印象中的概念一直比较含混,不能确定什么样算是好的沟通。

比如,我觉得沟通好就是能说会道,但是,有个叔叔来家里串门总能说个没完,从庄稼地头到国家大事,再到国际形势无所不包,但是除了觉得有点吹牛夸张外,却没觉得有任何意思。

再如,我觉得会良好沟通的人都性格比较外向,而我一度担心性格内向的老公会无法在工作中处理好和同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发生,他的工作进展的一直很顺利。

沟通

** 2.对“沟通”的误解**

直到读到《沟通的方法》,在这本书的封面是这样说的:

脱不花认为:沟通是心理学课题,是领导力课题,甚至是设计行为学课题,但它唯独不是说话本身的课题。

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于“沟通”这个概念的理解。

之前的理解无外乎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沟通”好的人是天生的。

因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嘴皮子薄的人都很能说。这是一个充分条件。而我还一度在头脑中想象着,能说的人们不停的说,然后把嘴皮子越磨越薄。这似乎又能建立起必要条件。

第二种:性格决定“沟通”能力。

我们似乎经常见到的是性格活泼开朗的人更擅长与人沟通,他们能很快在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中间侃侃而谈成为焦点。而内向的人在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低头不语、默不作声,在一群人中间甚至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第三种:道德水平决定了“沟通”能力。

在农村老家,老人们大多觉得要是哪个孩子少言少语,那这孩子同样也就是“老实巴交”的人。甚至在表达对这个孩子的赞美时会说上一句:咱这孩子就是不会说不会道,不是那种“飞颜浮躁”的人。那反过来说,能说会道的人好像就不老实巴交,就巧言令色了一样。

3.对“沟通”的重新认识

读过《沟通的方法》之后,这些疑惑和误解渐渐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原来沟通好的人并不一定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人,也不一定是性格外向的人,更不需要巧言令色。

一旦人们将一个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天生之后就会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自己不擅长的结果。而《沟通的方法》不仅告诉大家沟通这件事可以习得,并且还提供了简洁的公式以及使用的场景。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作者告诉我们沟通高手的一个共性:

沟通不靠说,人狠话不多。因为他们知道,口若悬河只会把人推开。把嘴闭上,把耳朵支起来,才是让他们愿意和你沟通的头号秘诀。

沟通的第一步竟然不是从“说”开始,而是从“听”开始,如何听呢?

作者提出:“结构化倾听”。结构化倾听=情绪+事实+期待。

将听到的内容进行结构化分解,肯定情绪,摆出事实,满足期待,让沟通直达内心深处。

巧言令色只是一个人的表演而已,而真正的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是为了建立信任关系。

4.写在最后

“沟通”这件事,和自己原来想的不一样,但是保持开放和成长的心态确让自己看到了更优秀的人的想法,让自己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

图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3篇 “沟通”这件事,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yh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