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性吧?她们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
为一家人操劳、自我牺牲、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
如此讲下去,或许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只是,在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泛指的形象,而不是她们其中的某一个人具体的样子。严格来说,我们并不知道她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美国的西雅图,也有这样一位五十出头的中年女性。虽不年轻,但风韵犹存。她的丈夫在微软工作,是TED演讲中最受欢迎的讲者之一,有一个即将以全优成绩升入初中的女儿,住在一个叫女王山的山坡上。她住的房子以前是一个女子学校,好几层楼,足足有几千平米。房子四周长满了青藤,一直伸展到了山下邻居的院子里。
这样的外在生活条件,看起来好极了。可是,房子里的女主人处在怎样的状态之中呢?她凡是在超过三个人的地方,就会感到紧张,出门总是带着墨镜,晚上也如此。一家三口如果订了四个坐的餐桌,她一定要想办法把第四张椅子占上,以防他人来拼桌。
住的楼房漏雨,她却拒绝装修。在家从不做饭和洗碗,一不注意,她就钻到自己的那个由车子改造的小空间里去。她的女儿虽成绩优秀,但却有先天性心脏命,做过六次手术。在微软工作的丈夫一心都在他研究的机器人项目上。邻居都觉得她是个奇怪的不合群的人,更要命的是,西雅图的糟糕天气、莫名其妙的岔路口,让她十分抓狂。
以上,才是这个中年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个女人是《伯纳黛特,你要去哪里》的女主角,叫伯纳黛特,他的丈夫是艾尔吉,女儿叫比伊。
伯纳黛特的“危机”生活,处不止于此。雪山崩坍的导火索是即将要开展的一次南极之旅。
曾经承诺如果比伊成绩全优,就带她去南极。如今,在兑现承诺之即,伯纳黛特如临大敌。她害怕陌生的环境、不确定的旅程,她又不得不去准备这一切。伯纳黛特神奇地雇了一个网目虚拟助理帮她安排旅行事项,一边又想着用种方法避免这一切。
这个时间,伯纳黛特的邻居奥黛丽四处跟人说,在一次接孩子放学的路上,伯纳黛特用车扎伤了她的脚、山坡上的青藤长进她家的院子,她要用机器斩掉它们。社区的其它邻居也时不时地抱怨伯纳黛特不参加社区活动,不帮助他人。
艾尔吉开始在意他人对于妻子的说法,他开始意识到伯纳黛特有些“不太正常”。当在一次晚餐时和妻子讨论这些问题时,伯纳黛特全然听不过去,只是在偷听邻桌人讲纹身的事。艾尔吉在忙碌的工作中,和行政助理苏琳变得格外亲近。
雪山崩坍于圣诞节前夕的一天,伯纳黛特在自家的洗手间消失了。
读到这里,真是让人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这仿佛是最坏的结局中一个不错的安排。一个女性,突然消失在“危机四伏”的当下生活中。
我想到另一个女作家门罗的一篇短篇小说,叫《逃离》。女主角卡拉在18岁时遇到一个英俊的男子,就跟着他私奔到一个牧场。几年后,单调的牧场生活让卡拉无法忍受,她又想换一个地方生活,却又迟迟不敢行动。最后终于坐上了远行的大巴,却又在中途返回。
无论是年轻的卡拉还是中年的伯纳黛特,甚至包括书中的另一位女性,“烦人精”邻居奥黛丽,以及行政助理苏琳,身为女性,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来自内心的脆弱和外在的束缚。外国女性如此,我们中国女性同样难免。
记得聂绀弩在回忆萧红的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萧红近似喃喃自语的话中有这么一段:“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或许同样是身为女性,我在《伯纳黛特,你要去哪里》中看到这隐藏其中的女性困境。当然,这本书中,也远远止讲到一个小小的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家庭之间的沟通问题、人与环境的共处选择,人与人之间的良知互换,以及让我们思考,在易变又碎的生活之中,究竟什么才是坚固不变的?
这本小说除了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之外,它的各办公式文体结构安排和轻松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第一回见到一整本小说几乎三分之二的内容全部是用邮件、便条、心理报告、调查报告这样的文本形式构成的。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也不会感到突兀,反而有一种和人物走的很近感觉。还有,作者玛利亚・森普尔在书中吐槽西雅图,调侃微软,十分有趣。
伯纳黛特在自家的洗手间消失之后,故事就结束了吗?其实并没有。她去了哪里呢?这大概是小说想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读者在读后要思考和回想的问题。作者玛利亚・森普尔还是非常善良的,她让作者玛利亚・森普尔一家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相聚了。无论男女,这中间的寻找过程,也是每一个人对生活真相、自我困境的一次面对。
《反脆弱》里有一句话说: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没有经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所以,无论在会么年纪,都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用爱和勇气在荆棘中向前走去。
曾经的伯纳黛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她在三十岁就得到了国家颁发的“麦克阿瑟尔天才奖”,奖金50万美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