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文友们提出的问题,周老师带着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和分享。
《论语》中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学习而言,孔子想表达的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就可以重新开始,放下过去的错误,开始按照“道”来做。
而对刚刚开始在文学道路上蹒跚学步的我而言,则如当年坐在道场听经的孙猴子一般,每有所得,虽小而喜不自胜。
今日听课在两点上的思考:
1.讲述与展示如何把握度
关于讲述和展示的概念很好理解,而且每位作者在写文时都在运用。就如炒菜,调料是那个调料,甚至现在网络时代之下,炒菜的流程都明明白白给了你,但每个人做出的菜味道依然不一样。
周老师说讲述和展示是小说的一个门槛儿,又及有些编辑强调宁愿要一句的呈现,也不要大段的讲述。因为读小说,体验感从何而来,就是通过文字的运用,让读者有足够的画面感,这让我想起,我们在看很多电视剧看到一半弃剧,为什么呢?比起文字,电视剧应该更有画面感才对,但其实未然,小说展示运用得好,那种文字加想像在你脑海形成的画面感生动极了,也精彩极了。
回到炒菜,肉重要,全是肉可否?盐重要,多放可行?
显然合适才最重要,私以为,新手写文章没有必要给自己画太多框架,没有什么是铁律,就如练武功,给了你口决,也得慢慢磨合不是。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但心里要有这根线,在写文时以其为轴,时时纠纠偏,量变引起质变,时间加上复盘和不断总结,螺旋式前进也能到彼岸,莫焦躁。
2.作品和审美有阶级性吗?
一万个赞同周老师的观点:文学作品和审美的阶级性是由于人造成的,因为人是具有阶级性的,所以导致了文学作品的阶级性。但我不接受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因为我不接受人的阶级性。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一个文友评价一位作者的文章,称其乡土文学,说不喜欢,因为他喜欢哲学,喜欢外国文学,喜欢诗歌,喜欢泰戈尔。
这话没毛病,谁不喜欢泰戈尔呢?
可我并不认为朴素的文字表达就低级,我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那么再多华丽的词藻堆砌那也是绣花枕头,最多算网络软文,看着华丽非常,实则毫无营养。
再则就是今天读了花叔的一篇《小肚鸡肠》怼人文章,读得畅快。他引用了复旦大学教授的一段话:有几类书不必读,大部分古典小说,哲学书,还有一种就是现代人写古代的小说,因为几乎写不好。
我想再加一类,阳春白雪般无病呻吟的文章。
一部作品是否有生命力不取决于人为定位的阶级性,一定是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人类共同命运的作品,是那些超越了阶级性的东西,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追求一个完美的圆。
严重赞成,我们也许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我们的作品技巧也许不够成熟,但情感真挚,有自己的坚持,哪怕是裂缝中透出的那缕光,抓住了,总能向阳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