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还没看完就匆匆写了一些心得。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有些小激动——阿德勒的观点太颠覆我们传统认识,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今天心情平静下来,回复常态再去想这本书,我的几个软肋被戳中了。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说的再准确不过。“改变”这个词应该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个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想着“改变”。我们想变得“多才多艺”,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找不到我想要的工作,目前的工作让我失望。我们想变得更“能说会道”,不管是谈客户、交际还是找对象,都是用得上吧。我们想变得“自律”,想做什么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进入状态,而且百分百的投入,效率高,收获多......翻一下我们想“改变”的清单还真不少。然而,第二天还是跟往常一样,照吃照玩,依然的失落、焦虑、无奈、受挫……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 “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意味着否定,虽不是全盘自我否定,也要进行部分否定。况且改变不等同于成功。这应该是我们不愿改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或借口。
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当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听从内心,由心意定。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当我们习惯了目前的生活,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恐惧或抵触。如果改变后的生活能够预知,畏惧、抵触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很多人想要改变,但迟迟没踏出第一步,或踏出了半途而废,肯定是内心里看不到希望。有些人是缺乏自信,有些人是有太多的因素羁绊。
那我们到底要不要改变?首先你得搞清楚你是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想改变,还是自己真想改变。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难念被社会风气所影响,比如对比、攀比心态。在聚会的时候,当某个同学混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而你还在为房为车奋斗的时候,此刻你的内心难道不会略过一丝自卑?当这位同学在高谈阔论的时候,或许你只能默默夹菜。
如果是因为对比,就没必要“改变”。即使你做出些成绩,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还有人比你更好。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即使你成功了,你也感觉不到快乐。因为你只是别人想法的一个工具,那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自己想改变,你要做好改变后带来“风险”的心理准备。阿德勒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10岁以下另当别论),不管是好的坏的,幸运的不幸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说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千万次选择的结果,你有勇气打破它?然后,还要看你做怎么样的改变?如果是180度大转弯的改变,比如由内向变外向,由自卑变成非常自信……这种转变像伤筋动骨的手术,必定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想改变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管敢不敢改变,都无可厚非。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活得快乐就好。想要活得自由,有时“需要被别人讨厌”。世界可以极其简单,只要你愿意。对于未来的困惑,人生不都是在兜兜转转,起起落落中前行。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宁可做一个活得轰轰烈烈,也不做一个悲观者;宁可跌倒一千次一万次,也要向着我的目标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