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经揭示过一个残忍的人际关系:你和任何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取决于你对别人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你的强弱,手上筹码的多少。人们普遍对强者比较宽容,而即便弱者没做错什么,也会被苛刻对待。就算你一味忍气吞声,往往也会被看成廉价的讨好。
最近,堂姐跟我诉苦,她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顺利,和同事关系不好等。谈话中堂姐多次提到,为了让上司满意,同事们喜欢,做了很多不在自己范围内的工作却得不到认同。堂姐性格温和,能处处为别人着想,小时候为了哄我们开心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出来。而且特别刻苦努力,也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可是,我能感觉到,堂姐过得并不快乐。
从小长辈就教导我们,凡事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慢慢地,现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带有“讨好”型的人格,我觉得堂姐发展到这个局面,跟她太善于迎合他人的讨好性格有关联。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讨好”,又如何摆脱“讨好”的困境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6905/66172776593dd3a4.jpg)
《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黄玉玲,是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咨询师,资深心理学工作者;拥有十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咨询时长近10000小时;主讲的“攻击”主题课程,学习人次超过190万。主要对攻击性、讨好型人格等主题有深入研究,作品十分深刻且具有疗愈性。
这本书作者通过从疗愈关系中的负面情绪,到破除讨好型的思维逻辑,再到建立有界限的稳定自我,最后营造更平等的关系体验四个阶段,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讨好”,摆脱“讨好”的困境,活出属于自己的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6905/162cf04a6886a137.jpg)
看见与接纳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
书中提到,只有当我们能看见自己内在的创伤、匮乏与动机时,我们才能深深地理解自己。然后在理解中,启动疗愈的力量。这一部分呈现“讨好”型人格的五种情绪,包括焦虑与恐惧、羞耻与委屈、愤怒与内疚、悲伤与无力,以及孤独与空虚。
堂姐说她在单位负责的工作很多很杂,有很多工作都是别的同事不愿意做又繁琐的事情,而她总是抱着“吃点亏无所谓”的观念,认为多做点事同事就会更喜欢她。例如有一次,原本是另一位同事跟进的客户咨询,那位同事说当时正在忙就请堂姐代为处理,堂姐不好意思拒绝,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细心为那位客户提供了咨询服务,结果因为客户问的问题太多了,回复处理了一个下午,自己的工作却要通过加班完成。第二天,又因自己写的工作汇报稿件有疏漏没来得及检查出来被领导批了。
我能感觉到堂姐当时的失望、沮丧和脆弱。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仍然无法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理解。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听堂姐说了很多,但是她还在一味的自责,说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努力。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向领导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卡伦.霍妮曾表示,当我们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脆弱、卑微,并为此感到羞耻、恐惧。为了抵抗这种对脆弱与卑微,我们便想追求“报复性的胜利”。
又有一次,堂姐主动要求跟进一个“烂摊子”项目,因为单位对项目的审核跟进有一整套的流程要走,可是项目方一直嫌项目审核的进度慢,竟然通过故意投诉堂姐促使加快项目进度,而这个故意而为的“投诉”却成为堂姐年终考核不合格的理由,堂姐把对方的“故意”的证据截图给上司看,然而这位上司不仅没有为堂姐解释,反而在领导面前添油加醋加于抹黑,然后堂姐就这样被记过,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堂姐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工作这么多年也从来没试过考核不合格的经历,这件事对她的自信心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抑郁的状态,不想跟任何人再提起及这件事。但对同事的抹黑和领导的不良评价,她只能应和,她不想领导说她找借口逃避责任,她害怕跟同事的关系闹得更疆。
《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书中谈到,不被触碰、未被处理的痛苦不会被人的无意识遗忘,它们可能会搅得人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它们可能在心里生根发芽,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让人无法忽视它们。
作者黄玉玲对讨好型特质人格是这样描述的:他们经历了很多觉察、反思、尝试,但还是不断地掉进坑里,一次次对自己愤怒,一次次恨自己无能为力。对自身无能的愤怒反映的是对失控的恐惧。
如果这些情绪选择性被忽略,真正的踏实感始终无法到来,真实的力量也无法住进自己的内心。
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自己的需求,承认我们对他人的需要,以及对失去他人的恐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回内在的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6905/10d13f6f265257c3.jpg)
思考与觉察,认清讨好的逻辑
作者黄玉玲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好,我们要多去理解讨好背后的迫不得已。讨好行为的背后必然有很多理由,我们可以多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不得已。
这部分作者对应讨好型人格的五种情绪,分享了五种常见的思维逻辑,包括迎合与顺从、进入与逃离、付出与补偿、失去与获得、存在与消失。其中迎合和顺从几乎是所有讨好者较常用的策略。
一个生命,如果可以有尊严的活着,那么他不会采取卑微的方式生活。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原由是松子从小就缺少父亲的爱,父亲把所有关爱都倾注在从小感染肺炎的妹妹久美身上,而松子却总是父亲不苟言笑的面庞和苛刻的要求,直到一次父亲带她去看了一场小丑表演后,松子对父亲做了一个撅嘴扮小丑的搞怪表情后,父亲终于第一次对着她笑。
从此,为了讨好父亲,松子就经常对着父亲做这个搞怪表情,因为她太渴望父爱了。松子在父亲漠视且严厉的影响下,松子开始习惯对强势方顺从,然后内化到对任何压迫性的人和事的顺从,最后导致她悲惨的一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能是松子真实的写照。可是,松子 的“讨好”人格有错吗?
作者黄玉玲认为,讨好不是一种错,更不是一种罪过。
作者分析了讨好模式的损失是自我的出让和精力的消耗。而对应的获益是得到关系中对方的认可以及获得控制感,消除内心的恐惧。
他们害怕别人不高兴,一味的迎合和顺从;当对自己的愿望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自责;即使被苛责过,仍然一直过度付出,甚至不会说“不”;他们总是幻想着如果拒绝别人就会被抛弃,因为他们内心恐惧孤独和空虚。
但是,真正的控制感源于自己的内心,是对自己深深的接纳。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6905/419960ec1fccbea1.jpg)
发展与改变,走出被动的关系
来到第三部分,通过作者的思路、方法、鼓励和支持,谈了加强自身力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决定的力量、方法的力量、界限的力量、爱与支持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哀悼的力量、扎根的力量帮助自己构建一个稳定、平衡的自我。
觉醒者都是勇敢的觉知者。
《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在“方法的力量”篇中,作者引用了佛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精神分析实践技术——均匀悬浮注意。这是一种没有记忆和欲望的注意力,即分析师保持注意力悬浮在半空,记分析的客体引导悬浮的注意力,允许知觉、感觉、想法自由飘移,以此获得更多的心理空间,并增加对来访者无意识层面的理解。这个方法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观察,观察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包括看得见的事实、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伴随而来的情绪和感受,不带任何评判与偏见。
第二步是反思,需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并以此进行愈发深入的思者。
第三步是体会,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任何事情,只有经过自己的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步是理解,理解也是一个过程,开始建立“我和他(它)”的连接。
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一个人,用自己的思考去了解一件事,用自己的逻辑去明晰一个道理。
敢于说“不”,维持自己的心里边界。
在心理学上解释,心理边界指的是我们独立于他人的思想和情绪,即是区分我们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一个界限,比如国界线,国家领土不容侵犯;比如我们自己住的房子,别人如果没有主人的同意就随顺进出,就是擅闯民宅。也可以说是用来区分作为个体的我的和他人的,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当别人越界时,懂得如何去应付,保护好自己的心理领域。
堂姐总是习惯做“老好人”,其实也是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当同事把本该由他们负责的工作压在堂姐身上的时候,可以勇敢说“不”,同事需要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即使拒绝了,让领导知道了也不一定就是负面评价,再就是即使你帮同事把工作做好了,也不一定得到你想要的回应。所以,我们需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怎么与他人相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6905/2eec3cc13e47784e.jpg)
扎根与疗愈,巩固实践效果
《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书中提到,对于讨好者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部分就是加强自我力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习惯了原来的模式后,要换一个新的模式是相当不容易的。
作者黄玉玲在书中例举了很多接地气的例子,有自卑嫉妒的孩子、有渴望孩子成才的父母、有互相猜疑恋人、有不如意的职场,还有不合意的婚姻,你总会在作者真实细腻的描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产生认同。每一章的未尾还配有贴心的练习,非常温暖又充满力量,适合反复尝试。
就如伍倩老师所言,这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魔法书,不是在说教的书,是在聆听的书。愿我们在打开这本书时,更有力量创造爱与宁静,抵达内心的真实与勇敢,摆脱“讨好”的困境,活出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