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坐在我不远处的两位妈妈不亦乐乎的聊着闺蜜话题,其中一位妈妈怀中有一个两岁多的幼儿。孩子天生喜欢受到关注,妈妈对他的不理不会显然让她坐不住了,一直在叫着“妈妈,妈妈。”妈妈们继续聊着天,孩子依旧不停的在呼叫妈妈。
这时,紧挨着她们坐的老阿姨拍一拍孩子说:“妈妈在和阿姨说事呢,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不礼貌哦。”紧接着转头对孩子妈妈说:“你孩子一直叫妈妈,你怎么不回答呢?不能只顾着聊天,要回应孩子。公众场合这么大声叫喊,这也不礼貌,你们做家长的要教好孩子。别以后让人家说你的孩子没教养。”
“没教养”三字显然让孩子妈妈略有尴尬。
记得上大学时老师说过:“让人说你没教养,那是扇你父母最大的一记耳光。”那时候就想“教养”一词承载的分量太重了。
虽说礼貌与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养,但从一定角度上它确实是一个人教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观察生活,也能发现那些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确实要比那些不懂礼貌的孩子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收到更多的赞美。
所以,显然大家都喜欢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对粗鲁,不遵守社会规则,无礼貌意识的孩子通常抱以不欣赏的态度。
【亲子课堂】宜早不宜晚的礼貌教育说到这,不得不提个小故事。13年我在早教中心工作时,我们中心的一位老师对她儿子(小闹钟)的礼貌教育令我记忆深刻。
记得那天我们几个老师在前台的家长接待处商量一个活动方案,那时候的小闹钟差不多2周四个月左右。小小的人儿站在我们的身边,谁都没有想到可能是需要我们的帮忙。
站了一会儿,小闹钟拉了拉靠他最近那位老师的衣角,并没有说话。但是这一行为还是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但当时讨论得激烈,那位老师只是对他微笑了下,并未作出其他的回应。
又过了一会,小闹钟又先是拉了拉那位老师的衣角,同时并说出这样一句话:“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可能是怕我们没有听到,只见他在说的同时并将头探到老师的面前,这次终于成功的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
说完后他站在原地等待我们的回应,店长问他:“小闹钟,有什么事吗?”他回应:“不好意思,我想喝水。请帮忙下。”
老师给他拿了水杯后,小闹钟双手接过杯子后对我们的老师说了句:“谢谢你。”
在场的老师都对这个小人儿竖起大拇指,不少老师发出了:“这孩子真有礼貌啊”的赞美。
第二天和小闹钟妈妈一起吃午饭时,我们提起这件事。通过聊天才得知,小闹钟妈妈平常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礼貌礼仪问题,有意识的去引导小闹钟的礼貌行为。
所以,小闹钟妈妈并不只是在言语上教小闹钟该怎么做,也从自身做起,一有适合的场合就以身示范,为小闹钟做了好榜样。而且全家人也有个好习惯,常把“谢谢”挂嘴边。
就这样小闹钟在无形中就学会了技能,可见家长的“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有多么的重要。
常会听到家长们存在这样的苦恼,不知道该怎么样做才能培养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结合小闹钟的案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注重生活细节的礼貌习惯,创造机会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父母教导孩子学习礼仪礼貌,需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小细节,家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让孩子帮忙拿水杯时,可以说:“请宝宝帮我拿下杯子,谢谢你”;当宝宝说:“谢谢时”,回应宝宝:“不客气。”将礼貌意识融入到生活细节中,这样孩子就能在无形中快速掌握。
2.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他人言谈
学会倾听也是一个人重要品质的一方面,日常中要有意识让孩子认识到,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教会孩子礼貌技能,并适时进行实践演练
比如看到家人正在做事、谈话的时候,如果宝宝需要发言,家长应及时教导孩子要有礼貌的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就像案例中的小闹钟那样“拉衣角”、“探头”、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等方式先引起他人关注。然后等待,得到回应后再表达自己的言语。
【亲子课堂】宜早不宜晚的礼貌教育
4.借助礼貌用语儿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们可以找些有关礼貌的儿歌,平常和宝宝一起打趣朗读, 如《礼貌歌》
小朋友,讲礼貌,见老师,问声早,见同伴,问声好,
告别时,说再见,向人家,借东西,说一声,谢谢你。
踩了人,多着急,快快说,对不起,碰了我,不生气,
轻轻说,没关系,小朋友,要友好,不要做,小霸王。
小伙伴,手拉手,你我他,好朋友。
礼貌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要靠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教导、练习和强化。所以父母们要经常为孩子提供“学习情境”,让孩子不断的练习、巩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