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罗胖分享的万维刚《精英日课》里收藏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的一节课程。它讲的是一个心理实验。万老师认为,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是一个应该写进中小学教科书的道理。
感觉挺有意思,记录下来也普及一下自己的认知。原文参考:越不懂,越自信?
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个名词你可能没听说过,因为这是一个1999年才被正式研究发现的效应。
首先讲一个故事,摘自原文。
你听没听说过柠檬汁可以做隐形墨水?这是真的。就是用柠檬汁写在白纸上的字,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然后比如说用电吹风一加热,字迹就能显现出来,这因为柠檬的酸性腐蚀了纸张。
话说1995年,美国有个叫麦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单枪匹马抢了两家银行 。银行的人没难为他,要钱给钱。电影里一般抢银行的都带个头套,但是惠勒没有采取任何伪装措施,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笑了笑,抢完银行就愉快地回家了。
当天晚上警察就抓住了他,并且出示了监控录像带的证据。惠勒感到很震惊。
惠勒说,不对啊,我已经在脸上抹了柠檬汁啊!
也许他听人说过柠檬汁可以隐形这个知识。但他显然误解了“隐形”的意思。
惠勒的愚蠢后来惊动了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叫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他就跟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搞了一项研究,想看看为什么这种一知半解的人能有这么大的自信心。
他们的发现是,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这个研究非常非常经典,被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做过验证。邓宁和克鲁格研究人的两个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一个是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 —— 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水平跟别人相比是个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比如说我画画的技能很差,但是因为我知道我画的很差,所以我的第一种技能水平低,但是我的第二种技能还可以。说白了,第二种技能就是你有没有自知之明。这个第二种技能是对认知的认知,借用李笑来爱说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这是一个“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就是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点“迷之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之常情。但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是,自我评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关: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研究的影响非常深远。现在人们分析,之所以会有这个局面,是因为那些能力低的人,没有办法合理判断自己的水平。
咱们就拿逻辑推理来说。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强,那我听到比我水平高的人讲道理,我至少能听懂,我就能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可是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差,我就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分不出对错,再加上每个人天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我就必然认为我其实还不错。还有研究表明,特别自恋的人或者特别外向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求知这条路是很难的。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
“邓宁-克鲁格效应”:越不懂,越自信?
这条曲线提醒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 —— 因为想要看懂,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金句”
以自己读过多少本书为荣,那是一种很土的行为。“积读”能让你保持智识的谦卑,书架应该是用来摆没读过的书的,为了谦卑多花点钱没关系。
这是非普通人的思维,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没有读,每次看到有一种隐隐的焦虑,看来这样也有好处,通过“反图书馆”意识让自己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常常也以读了多少书来自我安慰,没想到这是一个很土的行为,也许存在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限于盲目自信的危险。给了自己警惕的信号。
一直想等书架上的很多书看完了再买新书,看来我的这种做法也未必正确,花点钱多买点书摆在书架上也未必是坏事,也许可以使自己更加谦卑。真是有意思的别样的视角。
罗素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智者总是保持充满疑虑的自信,是否世界就少了很多麻烦。
这些观点从自我反省的视角给每个人都提了醒,可以促进每个人在有意愿的情况下,不断突破自己获得进步,更多需要的是自我驱动。
但真实世界往往要复杂很多,我们往往想把“沉睡”的人叫醒来,这是难点。
所以这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自我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