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不识字的,但是母亲保存着两套书。一套是父亲最后留给她的《宗族家谱》,另一本是夹着鞋样的旧书,我们都没有仔细看过书的内容,但是母亲却把它们看得很重要,锁在老式写字台的抽屉里。
清明节回家,母亲告诉我前一天晚上梦见了我的父亲:他依然消瘦病怏怏的样子,他住在医院的尽头,不停地咳嗽,没有说一句话。十六年的时空阻隔,父亲的病定格在母亲的潜意识里,一刻也不曾忘记,梦醒后的回忆留下她深深地叹息:要是现在还活着也该享福了。
母亲和父亲相识在公社组织的黄梅戏剧团里。优美流畅,明快抒情的黄梅戏把两颗年轻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套灯芯绒的衣裤,父亲顶着外公的极力反对把母亲娶回家的。这个家的因了奶奶的早逝,爷爷民办教师微薄工资养不活姑姑叔叔七口人,全靠父亲和二叔的劳力支撑着,一穷二白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母亲唱着:“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黄梅曲子走进了我们的家,和父亲共同承担了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担。
凭劳力,记公分的大锅饭年代,我们家是小口多劳力少,生产队公分粮总是吊得一家人饥肠辘辘。母亲和姑姑们在菜园子里春种许多菜蔬,冬种豌豆蚕豆,用以度过那些青黄不接的岁月。至今谈及,母亲恨那麻豌豆的味道怎么就那么涩,三叔不吃小叔不吃,不知他们饿过多少的肚子。
七十年代末期,农村实行了田地到户责任制,父亲母亲自家的田地里辛勤的耕耘,秋收丰硕囤满了仓,笑意和幸福也写满了他们的脸,终于不再饿肚子,穷苦日子终于成为过去式。随着叔叔姑姑们相继成家,我们姊妹小弟接踵而来,父亲不再为孩子们饥不果腹而忧愁,格外地珍惜那些责任田。阴雨绵绵农闲时节,母亲纳着鞋底,父亲打着草鞋,那久违优美动听的《天仙配》又在小瓦房里流淌,母亲的嗓音甜美忧郁,父亲则高旷深情,那是小孩们最温馨的时刻。
时光总是匆匆的,而我们觉得岁月是无限的。我们觉得有些东西离我们很远很远,比如疾病,灾难,和死亡,也许因为心里恐惧,所以下意识里规避它们,其实大千世界里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
父亲走了,那是被癌症夺走鲜活的生命。
父亲临走前,交给母亲一套家谱,叮嘱母亲好好保存,以后孩子们清明祭扫也好找到亲人的位置。一本宗谱,叙述着家族历史的兴衰,血浓于水的亲情传承。
父亲临走前的那个春天,依然眷顾着他的田地,让母亲撒种也要撒在田里,母亲依着父亲的吩咐去做,泪水不知打湿了多少脚下的土地。她知道,从此生活的重担就由她一人来担当,那一个人再也没有回头的路。
父亲最后也变成宗谱里一些文字。虽然母亲不认识字,但是她珍藏着这套书,一如珍藏着她和父亲所有的记忆。
《鞋样书》是母亲另外的一本书,鞋样书里有一家人大脚小脚的鞋样子。母亲按照鞋样给一家老小制作新鞋。母亲不识字,她把一生的爱意都纳进了新鞋里。
每年冬天雨雪天气里,母亲就找来洗干净的旧衣破衫,为一家人赶制鞋底制作暖鞋,布鞋。冷冷冬日的夜,炉火里飘逸着淡淡的松香,母亲围着炉火,纳鞋底拉动麻索的声音一直延伸到我们梦乡的深处。她要赶在新年前给每人制作一双新鞋,在大年初一穿上新鞋预示着新的一年欣欣向荣,健健康康。
曾祖母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一双小脚裹成三寸金莲,别人做的鞋都不合她的脚,只有母亲做的鞋子才令曾祖母满意,她是当时的接生婆,走乡串村都穿着母亲做的鞋,人人都夸母亲心灵手巧。
我们姊弟四人相继成家,渐渐地不再穿母亲做的布鞋,母亲却一直没有停止她的手工艺,辛勤地制作布鞋留在柜子里,她怕将来老眼昏花不能再为孩子们制作手工鞋。每年都要执拗地让我们穿她做的布鞋,她说布鞋透气,吸汗,养脚。
母亲一生不识字,不会看书,她的生活就是一本书,她珍藏的书就是她一生最深的情结,是她梦里之梦,书中之书。
第五季散文组10号 母亲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