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妈镶牙,给修复室李主任送茶答谢,闺蜜问我:你是不是一点儿都不愿意欠别人人情。我说不是,我是愿意对对我好的人好。
社会心理学里讲人际交往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四条基本原则:1.相互性原则,说的是彼此的互相喜欢,互相支持与重视。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去对某个人好,喜欢是个重要前提,我们一般会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2.交换性原则,说的是交往过程中的价值互换,根据价值衡量来决定交往程度。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意思是根据别人对自己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来决定跟对方的亲疏远近程度。4.平等原则,强调的是情感、精神层面的平等,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更容易长久。
分析一下我跟闺蜜说的话——我愿意对对我好的人好,就包含了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至于有没有后两条原则,那得进一步考量才有结论。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互换注重的并不是具体利益,而是情意。
这茶送的有点儿曲折,早晨上班时带着,挂在车把手上,到单位,锁车时,随手放在旁边一辆电动车后座上,锁完车子,我直接走人。什么时候想起来的?半下午。
老觉着有什么心事,呼啦想起那箱茶,趴窗上往停车的地儿瞅,没瞅着,还是抱一丝侥幸下去找,心思兴许看到的人交给车辆管理人员也说不定呢,下去后,看见那箱茶好端端原样儿蹲在那辆电动车后座上。
提回来我跟闺蜜说,看看吧,这就是咱们主流社会风气,别不服气。
她老说我把人想得太好,这次也还是瞪我一眼说:那是你运气好。
因为我相信好人多,所以我才会运气好,我是这么归因的。
上堂课,老师用方方圆圆把人粗暴地分了分堆儿,简单来说,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孩子属于内外皆方一堆儿的,内外皆凭本我折腾表现,想哭就哭想睡就睡,吃喝拉撒随心所欲没有规矩。
这内外皆方的一整堆儿,随着社会化过程不同,成年后又分了四堆儿。
一堆儿是社会化完了白费功夫,依然停留在内外皆方阶段的,成年后依然懵懂娃状态,随心所欲没有规矩,既悲哀又恐怖。除了爹妈谁惯着你,即便爹妈惯你小,也不可能惯你老。这堆儿人活得像碰碰车,一路碰撞到底,自己不熨帖不说,也让周围人不熨帖。闹腾大了的,照老师说的,有警察管。这也是为什么要区分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根源,我们不难在生活中发现,有的人即使生理年龄到了80岁,心理年龄却一直停留在3岁。当然这不包括老年人因为社会功能减退、依赖性增加现象,说的是活了一辈子,心理年龄始终停留在3岁的那一类。
一堆儿是社会化比较成熟的,内方外圆,这堆儿人规矩在心,内心有序、有度、有章法,所以有原则,但外在处事圆润,拿捏有度,收放自如,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堆儿人一般自己活得比较舒适,也让周围人舒适,谁也不用操心。
一堆儿是活得没底气的,内外皆圆,心里没有足够力量支撑起自己的规矩,没有足够能力维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处事不得不圆滑,大部分时候依别人规矩而活,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违规惹事儿,掉片树叶都怕砸着头的那种,一辈子谨小慎微,净操心了。老师说这类人社会底层居多,好像挺有道理。
最后一堆儿,是反社会化的,注意!是反社会化,不是反社会。这一堆儿内圆外方,意思是可能因为不良生活事件、挫折打击什么的,心碎成渣渣,混沌无序,有点儿外强中干的意思。渣渣也是没能量修复、维持自己的内在秩序、规矩,但为了应对生活生存下去,不得不给自己打造一个“规矩”硬壳把自己包裹起来。老师说这类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所以,生活中遇见那些对自己规矩特别多,一味苛求自己,动辄跟自己死磕、特别事儿的人,请尽量善待吧,TA可能已经心碎成渣,不得不伪装强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