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通过研究发现,在乡土社会里,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以私人联系向外增加的。就像往河里投入一颗石子,一圈圈地往外散开。那么,作为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最重要的一层关系网:夫妻关系,即家庭有什么特点呢?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基本的社群“家”
我们不妨先把乡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家,来做个对比。
在西洋社会,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你,他要带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很知道要同他一起来的是哪几个人,即父母和子女。
但在中国,却是含糊的很,喜帖上的“阖第光临”几个字在我们经常见到,但很少人说得出这个阖第两字,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是住在一起的全家人?还是只包括父母和子女,还是家里的男人就可以了。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都模糊不清。
小时候自己对这点深有体会,每次走亲戚,谁去谁不去,事先谁都不明说,到了当天早上,总是要在村口拉扯好半天,热热闹闹地。到了快中午,实在要动身,不然再晚了东家要怪了催了。去的人打着招呼走了,不去的也散了,村口肯才安静下来。像极了一出戏。
从结构上,家这个社群可大可小,有10多个孩子的小家庭,有公婆儿媳4个人的大家庭。
从功能上,家不仅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还经营着经济,感情,两性的合作。
所以乡土社会的婚姻承接着剩生育繁衍,扩大门楣,开枝散叶,扩大人脉关系的任务。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门当户对的来由。
为了更好理解作者接下来的内容,我尝试使用多个问答的形式来解读:
为什么我们常听说“男男或者同性”之间才是真爱(1) ?
在西洋的家庭中,夫妻是主轴,共同经营着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个家庭。他们的政治,经济由其他团体来担负。
但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妻二人所能担负时,兄弟叔伯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最终形成氏族,在扩大就形成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有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由于效率的需要,乡土社会的事业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不是横的。
这两轴,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都是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是排斥私情的。就比如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妻间得相敬,夫妻之间的感情淡漠也是日常可见。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免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在同性之间寻求情感的慰籍。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的人彼此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在荧幕上我们也常可以看到,男子做完工,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男子汉留守在家陪老婆,会被认为没出息。茶馆,烟铺,街头巷口,是他们寻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他们有说有笑,有打有闹。女人们也是如此,洗衣,带娃,上街,总是几个娘们儿组在一起。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