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同时,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带着改善阅读方法的目的,我开始了为期21天的《高效阅读训练营》。这是第一天的学习笔记。
一、阅读的问题是什么?
说到阅读,真正的阅读开始于去年,而且是在停止了将近十年以后才开始的,为什么会荒废那么长的时间呢?而现在看过去,可以说,真正荒废的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学生时代我们只是学会识字,而没有学会阅读,也没有学会学习。
对于荒废的时光,我们难免存在着自责,为了弥补这种焦虑,自责的心情,在开始阅读之后,那种迫切的,想要马上看到效果,投入更多的时间,想看更多的书。所以,在书架上的书,不知不觉间增加了不少。但是真正看起书来,才发现看书的速度很慢,看过的书,能够起到作用的不多,而阅读的目的,也在这个过程中,给看更多的书给替代。
Make more time,说得并不是制造更多的时间,而是让时间过得更有意义。时间,是一个所有人都不能逃避的维度。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效率可能就没什么意义,方法也无关紧要了,取舍也不会那么纠结了。
阅读的问题,来自于我对于时间的认知。现在看来,造成的不止是阅读方面,而是整个人生的问题。在我的意识中,我假设时间是我可以掌控的,因为看上去一天24小时,我是时间的主人,我有权利用,而且,时间在我的意识中,好像是无限的。每天过后,时间还是会重新来过。这样让人很容易忽视,时间在无形中流逝。
这样的认知,就造成了一是贪婪,看到觉得好的书,就想读。二是忽视方法,反正一本书,只要看下去,总能看完的。三是取舍,选择。我真的需要阅读那么多书吗?就算是需要,我一定要把书都阅读完吗?没有问过自己这些问题。而只是一味的读,虽然看完后,效果不明显;或者有时感叹怎么时间那么少,而想读的书那么多。
人生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源自于一种认知。我的认知,是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无情流逝。这个问题,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觉得选择很多,不懂精简。读书如此,人生如此。
二、极简法。
伟大的乔帮主的理念,至繁归于至简:先要理解本质,然后只从本质出发,只做和本质有关的事情。很多人用过那种摇控器,里面有很多的按键,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用,或者根本就没有用过。乔布斯在重回苹果的时候,砍掉所有复杂的产品线,把所有的电脑最终定位成:专业台式机,专业便携机、普通台式机、普通便携机。
选择太多,如同没有选择。而我对于时间的认知,可能来源于对于没有选择的恐惧,所以必须有得选择,而且必须要有很多选项,这个需要强烈到可以让我忽视现实。而假设的选择有那么多,那根本就不用选择,或者不能选择了。遇到什么就做什么吧。或者紧急的事情先做。而对于重要的事情,却慢慢淡忘。
三、极简法是一种理念模型
理念一:消灭冗余,至繁归于至简。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精选精读。读书不求量,而是求质。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变成改变自己人生的书。
理念二:理解本质。要选出最需要的书,就必须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读书可以看成是一种投资,是作自己的时间来投资的。而对于投资,我们首先做的不是调查,选书,没有从本质上去了解。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刷新认知的知识点,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知识是这些圈子的共识,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些知识圈子称作“知识共同体”。
而书,可以看成是社交的工具。作者、思想家说出一段话,要么是记录自己的思想,要么是写给他的朋友,要么就是用来攻击圈子外的对手的。
既然是知识共同体,那么知识的产生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第二,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第三,知识点永远都是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的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
理解知识点的最佳路径:知识树原理。第一,读书应该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不能以知识点为核心。第二,读书必须找到凝结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对手,队友、老师和学生)。第三,一个作家、思想家毕生只有1到3个核心成果、结论、学说和观点,其他的成就基本都是核心的延伸和扩展。
理念三:精华是本质的衍生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