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克尔凯郭尔"生存三领域"

克尔凯郭尔"生存三领域"

作者: Nietw | 来源:发表于2022-09-22 14:31 被阅读0次

          "生存三领域 "这一理论一直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主题。二战以后所出现的大量研究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James Collins评价道: 关于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早期和较近研究拥有一种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是通过对克尔凯郭尔关于生存三领域: 审美, 伦理, 以及宗教领域的思考所共有的欣赏来实现的。无论人们注意到在这一理论上其他思想家和克尔凯郭尔有何相似之处, 一般认为, 克尔凯郭尔对这一理论的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而且在其内向性陈述方面使人心动。他对这些生存态度的描绘也在当今许多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人们中间引起一种欣然和满怀同情的回应。他们于此发现了他思想中价值观的联合中心和研究其诸多作品的导线。

        几乎所有的作品中, 克尔凯郭尔都谈到了三种生存模式, 克尔凯郭尔认为, 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实现是成为一个真正的jddu徒, 这是人类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一、审美领域

        克尔凯郭尔不愿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别人。他主张以间接交流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提供给读者, 并且身体力行。他主要通过审美作品中的角色来表达其关于审美生存领域的 观点。这些作品基本上以匿名的方式发表, 其代表作为《非此即彼》以及《人生道路诸阶段》。克尔凯郭尔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来使用审美 (aesthetic) 一词, 对于他来说, 审美意味着那些直接的和能为知觉所感知的东西, 它们是每个人生活的起始点。这种生存模式的主导原则是享受生活。这一生存领域中的人的生活目标是不断地寻求快乐的东西。在《非此即彼》第一卷中,克尔凯郭尔通过"引诱者"的冥思描述了美学生活各个阶段中的三个主要代表:唐璜(Dong Juan),浮士德( Faust)和犹太流浪者亚哈随鲁 (Ahasuerus)。唐璜是即时肉体感观享受的代表, 浮士德是那些生活在疑惑中的人的例子, 而亚哈随鲁是绝望的象征。

        克尔凯郭尔想要说明, 审美生活在本质上是空虚的, 不完满的。审美领域中的人往往舍弃眼前的享乐去寻求新的欢愉, 结果是后来又回到原来的那种状态。没有道德意志的引导,审美主义者的生活终究处于空虚无聊和动荡不安之中, 可以说, 他是不折不扣的外界环境的牺牲品。克尔凯郭尔认为, 人是身体和灵魂, 此世和永恒, 有限和无限, 以及需求和自由的综合。人类的自然倾向是强调生活中那些身体的, 此世的, 以及有限的成分。尽管如此, 由于永恒元素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他便不会满足于感观生活。结果, 个人不断地, 焦虑不安地去感验永恒者。克尔凯郭尔用"不安( dread) "来描述这个感觉世界中的个体所感受到的这种心灵的呼唤。永恒元素和不安紧密相连, 不可分开。用PeterP. Rohde的话说就是: "没有永恒,就无所谓不安"。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感受到了内心中的焦虑不安, 但另一方面却又留恋于感觉世界,其结果便是陷入绝望。正如《非此即彼》第二卷中的主人公威廉法官评价的那样: "审美人生观已经证明,它本身便是绝望"。

          绝望不但意味着审美生存模式的破灭, 它也是补救审美生活的直接性和不连续性的唯一途径。因为绝望可以使一个人醒悟并让其意识 到自己的永恒正当性。因而,威廉法官督促约翰内斯选择绝望, 越快越好: " 那么, 就全心全意地绝望吧; 等得越久, 形式越艰难, 而要求依然如故" 。威廉法官认为, 只要有严格意义上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便会有道德意志的存在。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这个或者那个的问题, 而是在一个人的永恒正确性中选择自我的问题。通过绝望以及在永恒正确性中选择自我, 更深层的, 道德的品格便会出现 " 。一个人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我之后, 他就能超越审美生活模式的束缚, 感观即时性和有限性便不再是他生活中的主导原则。

    二、伦理领域

        伦理领域也可以被看作审美领域和宗教领域的"过渡领域"。伦理主义者是成熟得足以做出其他选择并且能进入道德领域的人。当生活在审美领域中的人通过”绝望的呼唤”对美学生活的空洞和不完满深信不疑, 他便会藐视它并坚决地选择由道德原则引导的生活。

        虽然伦理主义者威廉法官坚称, 要踏入伦理领域, 就得做出义无反顾的决定, 但是他并不主张将审美生存模式一弃了之。威廉法官认为:”将这两者综合起来是可能的”。威廉法官说道: "我想再说说我刚才对伦理原则所下的定义, 它们是使人们成为他们所成为的那样的那些原则, 它们不会消除美学元素,只是转化这些元素"。Thomte对此作了总结: "审美元素通过转变, 得到净化, 然后成为促成伦理品格形成的一个有利因素"。

        对于伦理主义者来说, 自我是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而构成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履行职责 (比如说结婚): "我是个结了婚的人, 我的灵魂坚定地并且明智地附着于我的妻子, 孩子, 以及此生, 我会一如既往地称赞它的美好 "。黑格尔声称, 伦理无所不在, 应该以客观的方式决定伦理规范。威廉法官接受这一观点。他强烈提倡在自主选择时寻求职责的履行。既然婚姻为世人所认可, 具有普遍性, 威廉法官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 "一条实现伦理道德的,有特色的道路"。在这一点上, 伦理主义者与审美主义者的态度大相径庭。威廉法官曾尝试着完成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帮助审美主义者看到 "婚姻的审美意义" , 第二个任务是告诉他年轻的朋友约翰内斯, 尽管现实生活充满坎坷, 婚姻中的审美元素还是能被紧紧把握住的。威廉法官还指出, 烂漫之爱是建立在幻觉之上的, 就连其所说的所谓的永恒也是建立在暂时性的基础上的。他接着宣称, 婚姻具有浪漫之爱所缺少的伦理和宗教因素。因此, 对于威廉法官来说, 婚姻的目的就是将浪漫的, 伦理的和宗教的因素结合起来。威廉法官将审美生活和伦理生活进行了对比, 并指出"如果生活要在审美方面变得美好, 那么它就必须是道德的" 。威廉法官也很重视社会秩序和友谊, 因为对于伦理主义者来说, 这两者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范畴。因此, 他强调遵守社会秩序以及交朋友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与审美生存状态相比, 伦理生存模式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就是坚强的意志。审美者有很多愿望, 他生活在自己那些一厢情愿的白日梦里, 但从不下决心。因此, 威廉法官对审美者约翰内斯分析了怀疑 ( doubt) 和绝望(despair)之间的区别: "怀疑是思想的绝望, 而绝望是对品格的怀疑"。

        "那么, 就选择绝望吧, 因为绝望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因为怀疑用不着选择, 但如果不绝望, 就无法做出选择。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 他会再次做出选择——他选择什么呢? 他选择他自己, 不像这为偶然性所左右的个体那样直接迅即, 而是在他的永恒有效性中选择他自己。"

        威廉法官认为, 审美者只看得到生活中的可能性, 而伦理主义者可随处找到任务。再加上他的生活有勇气的支撑, 即便身处逆境, 他也能脱身而出。"即使风暴笼罩在他的身旁,四处一片漆黑,连邻人都看不到他的时候, 他仍能安然无恙, 有一点他总能牢牢把握, 那就是他的自我 " 。这就是伦理主义者, 他总能理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他能凭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使自己的行动有理有据。

        但是, 和第三种生存模式宗教生存模式相比, 伦理生存状态亦是不完满的。在《非此即彼 》第二卷中, 克尔凯郭尔指出, 在god面前, 人永远是错的。他还指出, “你不能和god争论 ( Thou shalt notcontend with God) 。只有一种方法能支持你在god面前是对的这一说法, 那就是认识到在god面前你总是错。当伦理主义者意识到伦理生活其实也是不圆满的时候, 他会感到绝望。但正像审美者可能因对审美生活绝望而做出跃入伦理领域的决定那样, 伦理主义者也可能会因为绝望而跃入宗教领域,当然, 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停留在伦理领域 。

    三 、宗 教 领 域 ( 宗 教 A 和 宗 教 B )

        促成伦理品格形成的一个有利因素对于伦理主义者来说, 自我是根据社会的道德。

        在其宗教作品之一《恐惧和颤栗》中, 克尔凯郭尔以另外一个匿名作者 Johannes de silentio 的名义描述了伦理生存模式与宗教生存模式之间的冲突 。 书中的主人公亚伯拉罕 ( A b r a h am ) 听到god的呼召, 让他将自己的独子以撒 ( Issac)献为燔祭。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 这无疑是一种谋杀, 一种残忍的、不可理喻的犯罪行为。但是, 信仰骑士 ( The KnightofFaith)亚伯拉罕坚信,服从god的呼召是正确的。因此, 他毫不犹豫。就在他的匕首即将夺去以撒的生命那千钧一发之际, god阻止了他并让他用一只羊代替以撒作祭品。这样, 在这场普世伦理观与绝对者的命令的冲突中, 信仰骑士亚伯拉罕通过这义无反顾的一跃实现了信仰。

        克尔凯郭尔认为, 无限弃绝 ( Infinite resignation) 是先于信仰 ( faith) 的行动或者说是信仰的前提。克尔凯郭尔将弃绝 ( resignation) 和信仰 ( faith) 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别。弃绝是对生活的否定性联系。它是一项内在的运动, 来自于个人本身。在弃绝中, 我放弃所有的一切, 这项运动我得自己来完成 。与弃绝相反, 信仰是一种更为肯定的联系。有了信仰的支撑, 一个人什么都不用放弃。与此相反, 正如亚伯拉罕重得以撒一样, 他会应有尽有。用 Thomte的话说就是, "凭着他和god的联系, 一个人又再次被带回到此世"。

          克尔凯郭尔坚持认为有一个优于伦理的的终极目标, 那就是超验者。从宗教的角度看, 亚伯拉罕是一个例外, 他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 因为他信仰上帝, 听从神的呼召。克尔凯郭尔认为, 信仰是罪的对立面, 是对人类所处的绝望处境的唯一补救方式。思辨哲学家们将信仰视为一种荒谬的东西, 但在克尔凯郭尔眼中,那"荒谬的"或"悖谬的"东西正好是信仰的对象。"信仰正是这悖谬, 个体作为特殊者要高于普遍者"。

        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宗教领域包括两个成分: 宗 教A ( religiousnessA)和宗教B (religiousnessB)。 宗教A不仅仅是异教徒的宗教, 也是那些所谓的jd徒的宗教, 无论受洗与否, 这些人在生活中根本不真正地实践jd教的教义, 背离了YSjd的教导。宗教A是那些"觉醒了"的,将god放在衣服口袋里的人的宗教。这些人崇拜偶像, 将一些用实物做成的东西等同于永在者, 因而也就使god附属于有限物。所以, 在宗教A中, 上帝受控于其信仰者。但是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因 此, 他们常常作些说得到作不到的宗教演讲。考虑到这一原因,克尔凯郭尔强调有必要具体地区分宗教A和宗教B。克尔凯郭尔认为,虽然一个人可能会在宗教A中终其一身, 然而, 它决不是最高的生存领域。宗教A有一个根本的不足, 因为它是内在的 ( immanent)。由于这种内在性 ( imm a n e n c e ) , 宗教A设想了两个假 定 : 第 一 , 在永恒与存在之间有一种根本的延续。宗教A处于与永恒因素的直接而固定的联系中, 因为它还没有将罪视为"上帝与个体之间那种根本的不连续性"。第二, 每个人都有能力和god联系。 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就是: "宗教A是向内深化的辨证; 它不是被某个东西所限定的与一种永恒幸福的联系, 而是此联系的辨证的, 内向的深化, 因此只被这种辨证的, 向内的深化所限定 "。但宗教B在这一点上与宗教 A 截然相反。宗教B的条件"不是向内深化的辨证集中, 而是某个无限者, 他能更加具体地赋予永恒幸福⋯"

        克尔凯郭尔暗示, 在宗教A和宗教B之间存在一种等级之分。宗教A是内在宗教 ( the religious- ness of immanence), 而宗教B是超越宗教 ( the rel-igiousness of transcendence),宗教B的层次高于宗教A。"在作任何关于意识到思辨宗教 B 的思考之前, 宗教 A 必须存在于个体中。当个体在生存痛苦的最具决定性的表达中与永恒幸福相关联时, 才可能考虑第二等级的辨证因素 ( the dialectical in second place ( secundo loco) )怎样将他推进荒谬的悲哀中。因此, 很明显, 如果一个人不经历痛苦便将自己和本质上属于基督教的东西相联系, 那将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因为在谈到仅仅是处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形这一问题之前, 一个人必须首先存在于宗教A中。"

          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观点, 宗教A在根本上是审美的。因为宗教A只有普遍的人性这一假定。克尔凯郭尔认为, 提升 ( upbuilding)是宗教A和宗教B的都有的基本谓项(pred-icate) 。存在着的个体可以在主体的内在性 ( the inwardness of subjectivity) 中找到它。为了 让god进入时间, 宗教A要求人们做到自我消亡 ( self- annihilation)。宗教A中最高的提升是对罪责的意识(guilt-consciousness)。宗教A中的提升元素有内在性, 此外, 它还是一种自我消亡, 如果个人要找到god, 那么他就要在这种消亡中将自己搁在一边,因为他自己便是障碍。但是对于宗教B来说, 情形截然不同。在宗教B中, 个人存在的意义来自于外部, 也不需要为了建立与god的联系而自我消亡。

    在宗教B中有一个绝对悖谬 ( a n a b s o l u t e p a r a-dox), 那就是永恒者已经来到世上这一事实, 也就是, god已经通过YSjd成为人类。但是人类无法把握这一概念。宗教A对此无能为力, 因为它从自身内部出发来寻找god, 从而缺乏一个历史的启程点(ahistoricalpointofdeparture)。因此宗教A不断地在回忆中寻求god。但对于宗教B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它与内在性毫无关联, 并且使存在成为与内在性相对立的绝对矛盾 。既然在宗教B中历史的是外在的, 且一直如此, 那么不可能的事便会成为可能——非永恒的个体成为了永恒的个体。克尔凯郭尔坚称,对这一绝对矛盾的唯一可能理解就是意识到它是不能被理解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思辨体系中, jd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克尔凯郭尔对此提出了异议。在 《哲学片断》中, 克尔凯郭尔通过约翰尼斯这个虚构的人物来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信仰所依靠的基础不是历史证据, 而是对YSjd的亲身体验。克尔凯郭尔从不花费心思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也从未尝试证明jd教原理的真实性。他甚至坦率承认, 从理性的角度看, jd教中确实有矛盾之处。克尔凯郭尔认为, 罪是将生存和永恒, 人类和god分隔开的"深渊 "( abyss) 。虽然如此, 罪却是自我的最高发展, 因为它通过将人类在god面前的位置摆正来使 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既然罪是神和人之间的一道鸿沟, 那么人类就需要信仰来克服罪, 并接受有关YSjd的一切事迹的历史不确定性和矛盾本质。根据克尔凯郭尔的观点, 信仰是内在的激情。它与冒险成正比, 激情越多, 所要冒的险也越多。思辨哲学家们将信仰视为荒谬的东西, 但是荒谬者正是信仰的对象, 我们所能相信的仅此而已。信仰是超越人类理解的东西, 不可能将其作为历史现实来理解, 也不能以理性或者逻辑推论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释。

          "没有冒险就没有信仰。信仰正是个人内心的无限激情与客观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能客观地把握god, 我便不信, 但正是因为我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必须信。如果我想保存我的信仰, 我就必须一心一意地牢牢把握住这客观不确定性, 这样我就能呆在那 70, 000 英寻深的水面上而仍然拥有信仰 。"

            因此, 将自己与那矛盾的痛苦相连是一种挑战; 要么相信, 要么拒绝; 根本就没有中间余地。 作jd徒意味着在生活中有上帝的指引。换句话说, 就是, jd徒每天都要实践自己的信仰。但是, 一旦他停止这么作, 他就会沉入水底 。因此, 即便一个人处于宗教的状态下, 他也要不断地努力, 在生活中实践YS的教诲。

    四、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前文中, 我们已经对克尔凯郭尔的三领域作了大致的构绘。为了加深对这一原理的了解, 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简短的总结。克尔凯郭尔在《结论性的非科学性附言》中已经完成了这一工作, 他写道:"

            如果个体内心是非辨证的, 而且其辨证外在于其本人, 那么我们所拥有的是审美的解读。如果个体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自我肯定时辨证地内倾, 以至于终极基础本身没有变成辨证的 (既然其基本自我是被用来超越和肯定它自己的 ), 那么我们便拥有伦理的解读。如果个体被定义为面对god的自我消亡时的辨证内倾, 那么我们拥有的是宗教 A。如果个体是悖论辨证 ( paradoxical- dialogical)的, 原有的内在性中的每一个残余物都被毁灭, 所有的联系都被切断, 而个体处于存在的边缘, 那么我们所拥有的便是悖论宗教 ( 即宗教B ) ,

          那么, 这三个生存领域之间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 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是, 这些生存领域是互相竞争的人生观, 一个人必处于其中之一, 要想同时居于两个领域是不可能的。换言之, 在这些互相排斥的生存领域之间毫无妥协的余地。克尔凯郭尔进一步指出, 可以以多种方式居于这三个领域中的任意一个。在人生道路诸阶段中, 克尔凯郭尔便栩栩如生地勾绘出了几种美学生存模式。至于在这些领域之间是否存在着连续的发展这一问题, 克尔凯郭尔的回答是否定的。如同 Bedell所评价的那 样: 在精神的世界里, 这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像一条旅行线路上的几座城镇。这几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穷尽, 只有通过"跳跃 ( leap) "才能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因此, 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过渡可以说是非常剧烈的。那 么, 当一个人跃入另一个领域的时候前一个领 域又怎样了呢? 克尔凯郭尔的答案是, 在这种情况下, 前一种领域不会被简单地一弃了之, 也不会被摧毁, 它只不过是被罢黜了, 或者说是变成了新领域的附属品了。此外, 一个人并非总得呆在同一个领域里, 只要他有决心做出跳跃, 他就可以自由地从一个领域跃入另一个领域。比方说, 他可以从道德生存模式运动到宗教生存模式, 反之亦然。艾莉森·利·布朗对此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这些领域不是被必然性联系着的, 任何个体的或历史的阶段也并非不得不按顺序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 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过渡。可能有人会在审美领域度过全部生命。与遵照理性的法则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这种无情的精神运动相反, 在克尔凯郭尔的体系里, 当一个个体决定冒险尝试的时候, 跳跃会从内部发生。我们借助于信仰的跳跃跨越克尔凯郭尔的这些王国。

    结语

        尽管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领域学说旨在突出审美和伦理生活的局限和不足, 从而使人们能够自愿地选择一种真正的基督徒所应过的生活, 但其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虽然克尔凯郭尔主要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其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存在主义哲学这一领域。在神学方面,他的思想对"危机神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尤其是他在描述宗教领域时对信仰的分析。 因此, 他也被称为新正统主义之父。

        与其生活的时代所倡导的精神相比,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显得不合时宜, 但 20 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空前灾难让许多人重新思考此前曾流行 一时的那种对人类能力的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的态度。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也突然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詹姆斯·C· 利文斯顿所指出的那样, 除了在丹麦以外,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曾经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毫无影响, 但是, 当人们感受到他的冲击时, 这种冲击就成了划时代的了。

    安放了(积极的)的实存主义 Positioned Existentialism

    克尔凯廓尔的三个阶段与两种辩证法

    代表人物:克尔凯廓尔

    后观念论者,分析【实存(人的生存)】,侧重人本真的内在体验。

    三阶段论:【审美维度】一定会超越到【伦理维度】;【伦理维度】一定会超越到【宗教维度】。【审美】→【伦理】是【实存本身辩证法】;【伦理】→【宗教】是把实存设立在自身之中的【他者辩证法】。

    【审美阶段】:在自身中,无方向的 undirective、不连续的 discontinious、生命意识的life-consciousness、无忧无虑的自在的(die sorglose Ungebundenheit 无忧虑的、无负担的)

      逍遥自在的瞎比乐、随波逐流,这种【审美】只会在一种绝对权威的家长“照看(打断自我认识)”下才会有,因为不强加影响的话,他就会追求成为【符号化本质】。

    在这种状态中,人没有意识到【实存】需要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中介(自我认识)】。

    【伦理阶段】:主体必然地认识自己后,人会追求成为自己的【符号化本质】①,自我中介,将符号性的认同内化为自我认同,将自己纳入概念性的、符号化的掌握中,但这个过程中人会遭遇无方向的、不连续的【符号化失败】②。

      ①存在主义并不是【存在先于本质】,因为真正的【生存论】明确知道:想要抵达【本质】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抗的、强大的力量、痛苦,一旦达到这个维度,无法回到【审美】,再也无法无忧无虑地浪、海了。

      ②存在主义危机:【实存】始终无法彻底中介自己,【实存】想要将自己伦理化、本质化、编入符号系统、成为符号定义的关系之中的一个位置(如:合格的父亲,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注定失败②。因为【实存】本身总是一个【直接的已经存在】①,这是无法【中介(完全符号化)】的,它先行于任何一种【中介】。

        ①Belike 一个骰子已经掷出,不可能得到一个没有点数的骰子本身。

        ②这种想要又无法将自己【中介】的、,痛苦无法消解状态,叫做【罪】,它始终会作为一个【生存论】结构存在(带病生存),只能【Suspendient 免除痛苦、无限弃绝】。————例子:一个圣人设立自己的本质(自由):总是要利他,然后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自我中介,成为这个本质,但总归会失败的,因为他总是已经存在,这个起点不是人能控制得了的(总是具有异质性),这样就导致人总是有一个动机(做好人)。

          人还会沉浸在【畏】之中,【畏】意味着【此在】把握到他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存在 Sein-miissen】,这样的存在中有一种【闭合的自由】:【实存】发现他必须成为符号化的存在者,必然为自己设立【本质】,这种想要为自己设立【本质】的【倾向】,让人感觉到有一个【无意识的自由意志】在起作用。所以人会【畏惧】他自己,他自己内在的主词化了的,但未本质化的【自由】。————Belike 一个小马仔突然回过神来问自己:我是如何沦落到这一步的;一个女人忽然回过神来:我怎么就爱上了这样一个人。其实做选择的一直是他们自己,但这时没有意识到。所以这是一种【被束缚的自由】,人就如此存在,没有其他人负责,人就处在这种【畏惧】之中:人【畏惧】自己竟然真的可以【自由做抉择】,并且抉择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挥霍了的自由)。

        克尔凯廓尔《致死的疾病》:处在伦理阶段的人,有一种生存论探索,试图用这种探索建构反思性的哲学①,但统统都是无力失败的。————①基调是绝望的:“命运的无常居然是由我的自由来抉择的”。情绪会越来越不受控、讽刺自己、幽默苦中作乐、忧愁······这些情绪后来都会被识别为没有力量的自我消耗,都是虚假的、愚蠢的(庸俗的存在主义者会认为这些情绪是最本真的)。

    【宗教阶段】:通过【自身辩证法】抵达:【自我】与【自身】①是二分的,跳出【自我】看到【自身】,把握到一个【他者(作为自身的主体)】,这个【他者】是一个先行的【中介者】,就是【绝对者】。

        ①【自身】=一个未人格化的符号学生命,它是一个生存范式、生存模式、生存样态。

          未:【自身辩证法】让人觉得有一个背景性场域,一个匿名化的主体性,我不喜欢这玩意。在齐泽克那边,不用这个辩证法也能直接中介回去:把伦理阶段的【异质性】坚持到底,将其设立为新的本质,推翻符号系统,自己设立一个新的符号系统,把审美当做爱欲,坚持到底。

        在【宗教阶段】,【实存】依然是直接的自我中介,并不是体验到了一个超越性的维度,而是就是自己体验自己的主观世界、生存。

        由于【先在存在】与【本质化的存在】的矛盾、痛苦,人出现了【信仰】:人的直接的自我中介是来自于【外部的他者】、是由【他者】设立的。这个【信仰】没有原因,Belike 它让人觉得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而是有一个放映员在设定人看到的内容。相当于人把自己的绝望、被设定状态①归于一个外部【他者】,从而起点不再需要人负责,感到解脱,燃起信心。如果停留在【伦理阶段】,整个世界都是由人中介,然后失败,人就会认为自己是罪人。但这样一来,人就会认为这一切早已存在,自己只需要为不够完美的一面推向极致。

          ①【设定 Position —— 中介 Mediation 辩证法】:这里有两种【设定】:主体所【中介】的内容是由【主体】自己设定的(设定1,处于伦理阶段,这些中介内容都是由【先验框架】构成的(栗子:白色、轮廓、性质)),但【中介性】本身(实存作为中介的这种【实存样态】)是被【他者】设定的(设定2,宗教阶段)。人活着就像被他者安排的任务,在任务中如何体验、设定其中的内容,是由主体自己抉择。(但主体的抉择也在【他者】的设定之下,主体只是一个被中介了的【自我中介】。)

            ※这样人就回到了之前,无责任、无烦恼的状态,但是是个【义人】:维持住这两种【设定】的矛盾状态(原文:Begnadung 天佑状态),就可以承受住自身之中的矛盾,并把矛盾当做整体理解,这种状态就是【新的生命】,可以自信地包容、维持【伦理阶段】其中的创伤痛苦,因为他有了【绝对者】撑腰,有一个更原初的力量导致了这些东西。

        从【伦理】到【宗教】起作用的是【重复①辩证法】:其实就是【宗教】看到【伦理】不停地想消解【审美】的【任意性】,去追求【必然】,当【伦理】看到一种特定的【审美】:【生存(中介活动,想要把一切变得有秩序)本身】的时候,【伦理】发现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也是被设定的,【伦理活动(这种生存形式)】本身也是爱欲性的,这时能指链就松开了(鄙视链不存在了),但还会保持【伦理姿态】(达到天佑状态)。

            所以【宗教阶段】是一个【扬弃】了【审美】的【伦理阶段】。

      ①【重复】意味着人所体验、中介的一切,早已作为【形式】被【绝对者】中介过了,这样人会获得一种新的【必然性】,再也不会绝望了,因为取消了【必然/封闭自由】和【可能自由(悔恨)】的对立。这时人的生存成为了【必须此在(被设定如此生存)】,同时也是【允许此在(允许各种生存样态)】,从而达成加倍的自由(对于意志的意志,直接中介自我意志、自我中介活动,自己设立当下)。

            ※“当人类一切在想象中可能的确信和豁然性都行不通了的时候,人类可以获得所有的东西,而且是双倍的获得。”

    齐泽克认为不存在【审美】→【伦理】→【宗教】的三元组,只有二元对立。【审美】→【伦理】是用了观念论视角调和,而【伦理】→【宗教】是用生存论姿态的改变来调和的,只是切换了一个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

    场域论 3

    宗教② 调和① 形而下(审美) VS 形而上(伦理)

    ①真正的调和,这三者都是一种东西。

    ②但如果没有通过【伦理】达到极致的绝望、没有【他者性】的信仰,就无法穿越自我、自恋的幻想。

    本体论 3

    自身① 调和 实存 VS 他者

    ①【自身】=情绪场,由绝望(无法彻底让事物秩序化、合理化(钱、欲望、权、色等等))导致去自我化(去唯我论化),让这个场显露出来。【自身】中不仅仅有【自我】,还有一种【实存和世界联结起来的关系(有某个他者在设定实存的中介性样态)】在其中。

    认识论 2

    绝望① VS 信仰

    【绝望】会牵引着人构造【先验观念论】(思辨哲学),并且贯穿【审美】、【伦理】两个阶段。

    目的论 1

    天佑 Begnadung

    【绝对者】安排【主体】维持着、调和场域之内的张力,Belike 给我顶住!Hold the door!

    所以存在主义骨子里有保守性,很不激进,要成为Solitary man 隐士、孤独的人。人做的抉择不再是封闭的、追求本质、做到完美的自由。而是是被允许的、被中介过的自由,可以去设立新的符号秩序,一切的可能都敞开了。

    总结

    刘司墨:这里面甚至有一种血缘崇拜,我的实存、中介性是被绝对者设立的,我不能背叛祂。还是设立了一个A,没有把【有限性】坚持到底,而把【有限性】局限在【自身性】之中,这个自身可以有一个外部他者来预先设定、中介。这是后观念论运动的最大问题:这种有限主义(绝对主义①)是一种虚假无力的意识形态。自我作为整体,和绝对者就是直接关系,有一种亲缘性,绝对者已经把所有结构性的体验都已经中介过了。

            克尔凯廓尔:”我们要以2000年前的那个C同志为同时代人。”

        最后会变成最纯洁、虔诚的、在和绝对者关系中最真挚的、最驯服的一个【无神论者】。因为绝对者不会形象化,祂只是一个中介者、一个美好的愿望,祂只代表一个辩证法协调机制。我也不同意齐泽克的观点:唯物主义要设立一个绝对者,和其发生关联.

    因为背叛了【无根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尔凯郭尔"生存三领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xw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