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视剧人物
运可改 势难违

运可改 势难违

作者: 英格兰长弓手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21:45 被阅读44次

          从隆中对策看孔明的智慧缺陷

    话说徐庶徐元直,因曹操诓骗其母,不得已屈身就之,因别恩主刘玄德而北去。又思难报其恩,故走马荐诸葛,欲令好友孔明辅佐刘备。

    运可改 势难违

    于是刘关张三谒卧龙岗,拜得孔明出山,著名的《隆中对》就记录了三顾之情和三分之论。由其是三分天下的宏论,做为孔明先生辅佐刘备父子的施政目标和指导方针,一直被后人称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分大计虽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终极目标却未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孔明先生的规划有什么漏洞不成?以我多年来对三国的研读,我认为,孔明先生的规划,过多地强调了人力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而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即:运可改,势难违。

    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后面,全书正文的第一句:话说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就是说,汉家四百年气数已尽,到了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这才是此时历史发展的大势。这个时候,无论是揭杆而起,还是群雄逐鹿,都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现象,真正的智者,就应顺应时势,而非逆势而为!不是有句古语,叫做“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孔明不算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运可改 势难违

    这么说不是贬低孔明先生,因为他把术与道弄混了。一开始,他提出打亲情牌,把刘备集团刻意描绘成要替汉家伸张正义的形象,要灭曹兴汉,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借口和惑敌之辞,但后来,竟真成了他的奋斗目标,这就有点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由其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正确的治国思路应该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养精蓄锐,壮大力量,先求长安于一隅,后图统一中原而建立帝国。但他却把最初的手段当成了目的,执意要完成什么先帝遗愿,不顾国力羸弱,不顾边疆不稳,不顾北魏强大,不顾东吴虎视眈眈,竭全国之力,穷兵黩武,频频主动出击,讨伐曹魏。不但把自己弄得吐血而亡,遗恨荒原,而且直接导至西蜀灭亡,落得一个令后人叹惋的结局。

    才出山那些年,孔明能令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集团,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就建立起拥有荆州天险和益州险塞的西蜀国,使此前长时间为立足和立身而疲于奔命的刘备,一扫颓势和霉运,如鱼儿得水,船儿顺风,真个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能不说其以术改运的本领高强!从这一点看,把他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绝不为过。但他却过于信赖术的作用,忘记或者说不屑于尊从顺势而为的天道,幻想能成为挽大汉将倾之危厦的英雄,逆势而为,最终落得害己误国,这就难怪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他未出山时,就对他的出山辅主建功立业并不看好。

    运可改 势难违

    水镜先生与卧龙和徐庶等一干乡野名流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兴奋地去向司马徽先生回报,告知先生自己替孔明找了个好工作。没想到司马先生听完后劈头盖脸地说了他一通:你走也就罢了,何苦又叫他弄个吐血而亡!弄得徐元直莫名其妙尴尬异常。其实徐庶怎知其中深意!因为先生深知孔明之局限,重术轻道,必违天规,因此绝无好结局。另一个细节也隐喻了孔明的结局不会太好:刘备等欲见卧龙,问于水镜先生,先生虽夸孔明之才,但在临别时,却仰天长叹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可惜,可惜!

    其实,水镜先生才是三国第一高人!他的高表现在对孔明的评价上。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别人也夸他是张子房再世,但从他的一生作为上来看,只能说是第一谋士,而非相才,原因就在这对术与道的认知上。他只知凭一己之力可以为刘备集团改运,却认识不到应顺从大汉将亡之势,最终却用非凡的智慧与时势抗衡,其有不败之理。

    看来,术可改运;只要其术高妙,应该是可行的。但若以术改势,或凭借术高而逆势为之,必定会头破血流,遗恨终生的。后人当以孔明为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运可改 势难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yw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