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新作《梦知道答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中提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共生需求”的说法。
同样的说法,武老师在其文章《稠得化不开——共生是对孩子生命的绞杀》也曾提到:
“父母对孩子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需求,会导致孩子的生命力被绞杀。甚至可以说,太过于粘稠的关系,都有很多生命力被吞噬在其中。”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或者你的父母是不是属于这样的类型呢?
现代社会,需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即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如果父母本身控制欲很强,看不惯子女的各种做法,认为子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做法去执行,按照他们认定的方向去走,才是正确的。
如果父母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害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好,害怕孩子离开父母会有各种不适应,害怕......
于是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哇哇大哭,父母的心都碎了,“分离焦虑”开始作祟。
还有些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关注点都聚焦在子女身上,把孩子视若珍宝一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当孩子成长到18岁,离开家去上大学,电话每天打,问候每天问,温暖每天送。
在“疼爱”不断加码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孩子要不就成长为“妈宝”,要不就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思想的人。
当结婚生子后,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小家庭依然要回归到大家庭里,因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是最省心、省时、省力的状态。
然而,岁月催人老,你没有长大,但父母已经变老。
可悲的是你,可怜的年迈的父母。
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式父母。
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自由飞翔,这一点中国式父母应该多向外国的父母学习。
外国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要去闯荡更广阔的天地。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护孩子,却可以教给孩子认识生活与社会的能力,教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
在德国,父母从孩子步履蹒跚学步时起,就有挫折教育;
在美国,父母培养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从多方面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共生需求,其实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作为成熟的父母,如果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在安全的环境下,给孩子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的机会,也给自己更多享受美好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中国会出现更多有独立思想、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智慧型人才。
我是Jo小朵儿,乐于分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儿,愿给平凡的生活加点料,给奋斗的人生多一点正能量,多一点色彩与活力!感谢大家的关注!
欢迎大家到同名的头条号串门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