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里一个孩子,拼音学的落后,汉字也几乎没有认识的,课堂教过了再问还是不会。
于是和家长联系,反映了情况,告知在学校会多关注,会尽量抽空多指导,但是在家也要多多陪伴练习方可。
谁知,我认真地说了半天,对方甩过来一句:哦,他的反应一直就很迟钝。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过了几天,发现情况照旧,问了他,回家妈妈给你讲故事、认字了吗?答案是:没有。
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只有少数金字塔尖的人才,才需要拼天赋,更多的人并没有努力到那个程度。
没有努力,天赋也只是埋进图里的黄金,没有机会被发现。
之前就写过一篇《你真以为进了一个班,就是没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是的,如果非要拉一根线,孩子在入学前就没有平行过,可能因为天资,因为个性,但是更多,还是因为家长和环境。
还是那句话,能干的人找方法,懒惰的人找理由。
作为家长,你付出了什么?
只是当作小宠物在带孩子,吃饱穿暖,安全的活着,然后呢?
但丁说:爱孩子连母鸡都会,更重要的是怎样去教育。
有没有反思过,作为家长,我们比母鸡多做了哪些?
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小动物通过不断地训练都可以去马戏团演出,只要明显不是弱智,小学的学习不会出现问题,只要认真即可,完全用不到高智商,那个就留着高中、大学、研博时再拼好了。
在别的孩子口齿不清的认字、背儿歌的时候,你们啥也不做,任孩子的大脑处于天地一片混沌的状态,简单的数字不认,不记,在家里故事也不读。请问孩子的反应怎么会快,语感从哪里来呢?
课堂上,老师一说李白,有孩子知道,那是唐朝大诗人;问欧洲有哪些国家,有孩子答出英国;金字组词,有孩子能说出“金银财宝”……
这些知识是吃饭吃出来的吗?
每天一点点的熏陶、灌输,总有有用的时候,厚积薄发,渐渐地,它让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多的表扬,获得更多的自信,对学习也更有兴趣……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想变得差都很难。
而这些,不是指望学校和老师,而是来自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同样,教过一个孩子,天资一般,最大的优点就是踏实,有专注力,反应力只是一般,别人很快能明白的,他未必第一时间就懂。可是他总是班级里获得免考的学生,大家公认的学霸。
他的爸爸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注意多陪伴,还一起玩扑克,教认花色,数字,看完后比谁记得住,读故事等等。
孩子上学后更是辞职在家,专心辅导。他知道孩子的不足之处,耐心教育,充分发挥孩子个性上的优点。把一个入学第一天紧张地在教室呕吐的小呆呆,养成了大方、自信的阳光少年。
天赋不够努力凑,如果孩子看起来不是特别机灵,不是更需要“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吗?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天才,不过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爱迪生的智商很高吗?从小老师就说过他是班里最笨的,反应超慢。细细想来,有多少所谓聪明的人,并不会有耐心去做6000多次试验。不仅不会放弃、不会沮丧,还会觉得自己又多知道了不成的材料,离胜利又进了一步。
这是一种“笨人”的智慧,一种认死理的较真,一种执着的不妥协,和反应快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终赢得这个世界的并不一定是智商多高的人,但一定是能吃苦、有耐心、意志坚定的人。
凡事没有尽心去努力,就怪天赋不如人是没有道理的。
天道酬勤,成功只会垂青那些努力提高自己,不停奔跑的人。
所以,别说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子,也别说自己不行因为啥啥,先努力去拼一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