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 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第集聚为例,看似谦逊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P24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P34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P39“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指导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P38能实践的理论才是最好的理论。
P45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
P54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P63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P64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
P68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P76就是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P97 “你觉得獾昨天的行为像不像一个法官?”
“奥,绝对像。他就是那副样子,搞得我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都是我的经验之谈,你懂的。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
“所以你在审批谁,蛤蟆?”
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批我自己?我猜,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天哪,你是说我们会惩罚自己?“
“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那我能做什么?”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长发,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儿。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P115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一个人怎么可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P117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 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
P118如果你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P140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P143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P168真正的规划,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
P170 “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P173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证明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你就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P174 情商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