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明白了教学中的困惑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明白了教学中的困惑

作者: 鱼儿爱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2-07-25 11:16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是讲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在苍鹭这个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十次谈话,蛤蟆先生恢复了健康。虽然书中有些知识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但也收益颇丰,解决了一些我教学中的困惑。例如:孩子为什么喜欢炫耀、为什么屡教不改等等,我都从书中找到了原因。

二(7)班202206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儿童的自我状态可以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

从孩子呱呱落地起,他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孩子相比,父母是那么的强大,而孩子则全然依靠着父母。因为无处可逃,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父母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所以,孩子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自己个体的完整性。所以自然型儿童就变成了适应型儿童。

因为父母太严苛,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喜欢在父母面前讲。慢慢地就养成了炫耀的习惯。

如果老师的要求太高,孩子凭借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满足老师的要求时,有些孩子就会放纵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老师的关注。

不管是“炫耀”还是“引起关注”,都不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品质,而是为了适应父母或老师后天产生的反应。所以要改变孩子的这个习惯,还得要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他成年后,最爱对他发火的人除了父亲,就是獾了。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 蛤蟆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声色俱厉地训了一顿,让蛤蟆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

当时獾要求蛤蟆向河鼠和鼹鼠悔过,公开承认错误,这个要求当然被蛤蟆拒绝了。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个字。“不,我没什么可抱歉的,我干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蠢,相反,我觉得光荣极了!”

獾听到这话又惊 又气,蛤蟆还烦躁地加了一句:“噢,对啊,在刚才那间屋子里,我什么都说得出口!”事实的确如此。现在,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上面的这个片段和我们在学校里教育孩子的场面是多么相似啊!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批评人家的短处。有用吗?没用。就和蛤蟆先生一样,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所以我们的学生就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

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我们来看看苍鹭的方法。

“ 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

我们也要向苍鹭学习,要有“共情”心理,只有我们自己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放下所有的戒备,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明白了教学中的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fg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