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亲戚聊天,谈论年前的准备,发现同在一个地级市,位于农区和牧区,饮食之差异也是天壤之别。
她们是这两年才从农区搬过来的。上个月特意又回去买了头猪杀完带回肉,说有猪肉了,基本再买鱼禽、蔬菜、水果,就可以过年了。
而我们牧区,气温比农区平均低十度吧,然后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肉类是以牛羊肉为主的,家家入冬陆续会储存几百至上千元的牛肉,还有包冻饺子的习惯。现在,在城镇生活,住楼房,冻饺子包得要少多了。从前,到了12月底,就挨家包冻饺子,包完这家包那家,成手七八个人,赶皮儿的、包饺子的、冻饺子的,一套流程,也热闹非凡。包完之后,无论多晚,主人家都会煮上一锅,端上几盘热气腾腾,大家品尝。小孩儿们凑到一起也是非常兴奋的。
我记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还没这么丰富吧,我身边的人们一见面就是互相问问冻饺子包没,包了多少斤肉的,多少斤面的……好似包得多,家里生活条件也在改善一般。而现在,年轻点的,一说冻饺子,超过两顿就说吃够了、腻了……是啊,现在超市的食物真的是太丰盛了,要什么有什么,速冻水饺各种馅儿的、粘豆包、各种面食、糕点,熟食、半成品……另外,还有各种餐馆、外卖做为强大后援。

但很多饮食习惯还是沿袭下来的,招待客人的水煮牛羊肉、炸果子、奶干,远道儿的再给下点儿饺子,“绝绝子”了!如果去草地,主人会热情地给来个带汤饺子(有牛羊肉片、面条、饺子),吃得热乎乎,又管饱又抵寒。牧区的人不习惯煎炒烹炸一桌子菜来招待人,我记得我和老公去农区亲戚家时,她们都可厉害了,一会儿就鸡、鱼、炒菜的一桌子菜摆上了,令人佩服。
我们这儿牧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各民族独具特色美食也挺多的,比如布利亚特包子、千层酥(糕)、奶果条,蒙古族、达斡尔族炸的果子……哎,真的是非常好吃,感觉词穷,无法形容出其美味。

又想起农区搬来的亲戚说,一次去牧区参加婚礼,住两天,说一天到晚奶茶、果子、手把肉,也没个米饭炒菜,感觉吃不饱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不同,饮食文化不同,但相信再过个三两年,她会融入并爱上这里的美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