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18年《自然》十大年度人物(Nature’s 10-the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贺建奎榜上有名。
《自然》给他的标签是Rogue,无赖、流氓、盗贼。
11月,贺建奎公布了一项大胆的实验。他用基因编辑改造胚胎,并孕育出两名“先天免疫艾滋病毒”的双胞胎婴儿。
这项实验太大胆了。
“基因编辑婴儿 gene-edited babies”的话题不仅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刷了屏,更是博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关于这件事的看法,众说纷纭,还有人想出了这样的段子:
“张哥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要宝宝啊?”
“明年吧,听说明年要出新款,先天免疫疾病比现款多21种,还有限量版的智商加强款。”
“还是你们晚点要孩子的好,我家这个现在配置已经太低了。”
这正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此事的乐观态度,我们将要迎来“更高、更健康、更聪明的后代”了么?
熊老师作为一个母亲,并不庆幸有哪一种科技能够“定制化”完美的婴儿 ,而是担忧这两个孩子的自身和她们的未来。
基因编辑对她们做了什么?
关于这个实验的内容,熊老师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希望知道在两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先天免疫艾滋病,究竟又是如何在两个孩子身上实现的呢?
其实“基因”就是我们的人体密码,这种神奇的双螺旋结构塑造了生命。而基因编辑就是把其中的一小部分特定的密码切割出来,再根据需要加入或删除。这项技术在医学界已经很普遍了,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来说,就像在电脑上的剪切、复制、粘贴一样简单。
人类关于艾滋病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四年,艾滋病的致病机制也已经摸了个清楚。专家们发现,病毒在攻击细胞的时候需要通过CCR5和CXCR4两个辅助受体的“协助”,也就是说,这两种蛋白就像艾滋病毒的开门人。而有部分先天缺少CCR5基因的人,能够不受艾滋病毒的感染。于是,某些大胆的科学家们展开了想象,想通过人为去除或改变CCR5的方法,创造出先天免疫艾滋病的人类。
不知道是否有别的科学家曾经这样想过,但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了,这项实验的执行者贺建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舆论因此沸腾,经历了从喜到怒的转变。不过几个小时,人们便从刚开始“世界首例”“中国第一”“诺奖级”的一片叫好声中清醒过来,数百位中国科学家发布联合声明强烈谴责、吃瓜群众也转向批判和愤怒,更有甚者叫嚣着“公布实验者的身份”、“人道毁灭”。 发出这种极端声音,才是真正的可怕。
真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是什么?
现在,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类似于“变异人类”、“污染基因池”、“禁止她们生育”的声音。可这两个小婴儿的基因,真的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吗?答案是:不。
真正产生影响的是这个实验,而真正被影响的是:
1、对婴儿自身的影响
虽然科学界对于操作基因编辑的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但基因编辑的效果,还差得很远,连亲自操刀的科学家都说不清自己能得到什么结果。
尤其贺建奎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经常发生脱靶和嵌合体现象。也就是,打歪了,修改了别的基因。这种结果,对被试者本身产生的影响几乎无法估量。
另一种情况是,实验完全成功,CCR5基因被成功编辑。但是缺少CCR5并不能完全保证婴儿不感染HIV,还可能引起其他的健康隐患,比如,缺失对某些其他恶性肿瘤的抗性、更容易受到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等等。
熊老师不禁想到只活了正常羊一半年龄的克隆羊多莉。这两个孩子今后会出现哪些健康问题?会正常、快乐的生活么?
很多人叫嚣着“处死她们”,但两个孩子基因问题并不会影响到人类命运。一方面是正常人体也发生着千奇百怪的基因突变;另一方面是,即使这种基因能够遗传,但恶性甚至致死的基因也会通过自然选择逐渐消亡。
2、对科学与社会的影响
与其去担心两个无害的婴儿,不如看看这个事件将产生的影响。
基因编辑并不难,CRISPR-Cas9的技术可以说是及其普遍,但为什么没有人制造基因编辑婴儿。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确定、不允许啊。
我国规定体外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长期限为14天,但是贺建奎实验的细胞已经孕育出两个婴儿,还有一个已经在怀孕妈妈的肚子里了。贺除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还会面临什么?他在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也说道: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那就是不仅要开创先例,而且要树立榜样。社会将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
这句话让人不寒而栗,他自己心理很清楚,社会和法律怎么对待他,也就是在对此类科学研究的表态,允许还是禁止?外媒也有这样的担忧:
“对这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影响人类基因编辑的未来。如果中国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可能会促使其他科学家走上同样的道路——‘ask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请求原谅,而不是获得许可)。”
更多的“先斩后奏”,更多的法规灰色地带的实验......我们要面临这样的未来么?
如今,在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正计划展开用基因编辑方法改变精子的DNA,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研究,并表示不会使用胚胎,也不会制造婴儿;在日本,基因编辑受精卵的实验开始解禁,但禁止将受精卵植入子宫等临床行为。一切逐渐铺展开来。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引发了军备竞赛。无视伦理的生物实验一旦开放,又将带来什么?当地狱之门开启,就很难再关上了。
牛津大学生物伦理学家朱利安•萨乌里斯库(Julian Savulescu)表示,即使两名实验婴儿最终没有出现任何健康问题,这项实验仍然十分糟糕。它就像赌博中的俄罗斯轮盘,你可以扣动扳机而不杀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做的是对的。
科学伦理的缺失,不容乐观
曾经有部纪录片叫做《孪生陌生人》,里面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胞胎小时候被拆分领养到不同阶层的家庭中,19年后,三兄弟竟然无意间相遇了。
成年后竟然能遇到同胞兄弟,该是多大的欢乐啊,三胞胎沉浸在喜悦中,还参演了电影、合伙开了间爆红的餐厅。可是,这些欢乐都被一个冰冷的事实摧毁了。
三胞胎的分离原来是因为一个科学实验: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对人的影响更大呢?
得知事实,三个家庭无比愤怒。领养人对此毫不知情,兄弟骨肉分离的原因竟是因为一项实验。所有人都陷入痛苦中,三兄弟因为性格不同逐渐产生嫌隙,最终,出生在中产家庭中、被严格教育的那个孩子,举枪自杀了。
肆意妄为的科学家们,开心么?你的“试验样品”用生命来解答你的实验结论。
历史上,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
1932年至1972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对399位患有梅毒的非裔美国佃农进行了“梅毒观察实验”。研究人员用“有效的治疗药物”作为诱饵,实际上只给被试者注射无效的安慰剂。原本能被治愈的疾病却任其发展,最终实验结束时,仅有74人幸存,40名参与者的妻子被传染,19人的后代患上先天性梅毒。
因为实验研究,就眼睁睁看着300多人痛苦死亡?以及:
免疫生物学家Chester Southnam向22位患有老年病的长者身上注射癌细胞,来观察此类人群的免疫系统面对癌细胞时的反应;斯坦福监狱试验,将学生分成“看守”和“囚徒”,来观察精神虐待的影响;范德堡大学对怀孕妇女进行放射性物质暴露试验......
这些可怕事件,无意都是举着科学的旗帜,做着残酷的实验。
科学罔顾人伦,将会带来灾难,而非福祉。
被编辑后,她们的人生该怎么办
已故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生前曾预言“警惕超级人类!”他认为,由于有钱的人们会寻求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后代基因,所以新的、更为先进的“超人”将诞生,他们更聪明、更健康、更强壮,普通人将逐渐“被”消失。
有部电影叫《GATTACA》,中文译名为《千钧一发》。也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定制婴儿。人们以基因水平被划分出三六九等,劣等基因的劣等人,只能从事低下的工作。
这样的事情无疑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就是普通人啊。可是换个角度,不少人就成了高高在上的“纯种人”,为了“保护人类基因池不被污染”,高喊着“人道毁灭”、“净化”的人,这不正是他们的“人种优势”理念吗?
不要以为这些人只是说说。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早就发生过了,人种优势观念一度盛行: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的奴隶制度。
面对无知群众的误解,面对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两个基因编辑婴儿的未来,难以预测。这一切,都是因为一项毫无必要展开的科学实验。
2018年11月28日,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在香港大学举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教授(Professor David Baltimore)担任峰会筹委会主席。贺建奎出席发言,人们想听听他会说什么。
然而,他告诉大家。
他以此为傲,并且另外一个基因编辑的婴儿已经在降临的路上了。
面对科学家和媒体的尖锐问题,他面无表情地说到,“会对两个孩子的下半生负责。”
但是,一个人怎么能轻易地负责他人的人生呢?疾病、歧视、排斥、或者很大程度上的被当做试验品长期监控……他既不能代替两个孩子生病,也不能代替她们生活,更不能代替她们承受不间断的抽血和测试。
原本在男方是艾滋病患者,而女方非艾滋病患者的情况下,可以用更为安全的方式获得健康的孩子。如今两个孩子却承担着那么多不该她们背负的风险。
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要提防愚昧无知而头脑发热地做出判断,足够了解事件的真相后再发出观点。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项目负责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亲眼目睹了爆炸的威力后,脑海中响起《薄伽梵歌》中的诗句:
“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祇有千只太阳,始能与它争辉。”
紧接着他想起了另一句:
kālo 'smi lokakṣayakṛtpravṛddho lokānsamāhartumiha pravṛttaḥ
我变成了死神,世界的破坏者。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美国军机从太平洋蒂尼安岛上的空军基地出发,驶向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
熊老师福利时间↓↓↓
【熊老师】联合【中信出版集团】
打造《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有声读物
它是被译制成13国语言,
畅销60多个国家的认知绘本;
它是熊老师年度原创打造,
倾情献声解读的同步音频节目。
从今天起,
跟随熊老师一起:探索世界!
微信关注:熊老师淘学说,免费试听,
还有更多优惠等你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