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研读与学习,是个急迫而又持久的教研活动。说它急迫,是因为教育的现实需要我们尽快弄清楚2022版课标是什么,并用之于课堂教学;说它持久,是因为这具有学术意味的课标不是清澈见底的文本,不可能“一眼望穿”,它需要我们深入地研读、反复地实践,持久的品味与思量。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学习课标就是一个“实践-反思-实践”的迭代过程,在如此的迭代中,慢慢消解。
一、为什么要研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带有法的性质的课程活动纲领、准则,或者说是一门具有法律法规性质的实践性的“教育学”。因此说,课程标准是教师施教的根本大法,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尤其是本次修订版,把评价明确写入了课标,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了要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有了这个好的标尺,教-学-评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落地,进一步说,2022版课标给老师们提供了撬动教学改革的支点,使我们的教学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课标的重要性在美国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教师的墙壁上贴着课程标准,黑板上写着课程标准,家长拥有课程标准,各州标准化考试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处处围绕课标展开,处处有课标、时时看课标,可以称之为教学的“圣经”。相比而言,我们过去对课标的认识似显不足。不过,现在不同了,老师们普遍对课标有了新认识,已开始认识到课标的重要性。
2022版课标刚一出台面世,众媒体利用网络平台推出一波波翻滚式的专题讲座,一时引得数万教师在线听讲,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可谓盛况空前。但听完之后,也听到了诸多杂音,不少老师反映听不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有两个角度的三种原因:
一是讲者视角,一两个小时如何将一本凝炼的专业学术文件讲透彻,只能是提纲挈领地讲其概要或突出重点。
二是从听者的客观视角,2022版课标较之2011版课标文本内容大幅增加,学术理念迭代更新,听起来可能感觉有点深奥难懂,只几次听听一两个小时的报告,一本浓缩的具有学术形态的文件(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现象学等的通俗表达)何以消化得了。
三是听者的主观视角,当时的2011版课标是否吃透,这是个具有主观意味的问题,若没有研究透彻,现在再来单纯的听一听,搞不太清楚很正常。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懂,才有了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二、如何研读课标?
学习新课标只听别人讲,难以深透,常常会停留在大众的认知里,而难以成为自己的认知;因此,学习新课标需要自己的深读,既要有古人追本溯源的穷理精神,又要秉持研读课标求真务实的虔诚态度:真学•真懂•真信•真行,知行合一,方为务实•求真。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如下研读课标的建议。
建议1——课标需要字斟句酌地读
“逐字逐句、 字斟句酌、反反复复、断断续续。” 这是北京四中著名的周长生老师对读书的见解,个人认为用之于研读课标甚合。既要看到课标冰山上的显性部分,还要挖掘出言外之意,看到冰山下的东西,而不是有口无心的随性去读,需要有意识,需要与理论对接,因为课标的理论部分就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通俗表达,若能寻出课标表达的根,对自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力会大有裨益。比如2022版课标相比以前的课标提出了诸多新概念,象“项目式学习”、“内容结构化”、“单元整体化”等等,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若研读时利用我们已有的积淀与之进一步对接或进一步深探其中,将助力于我们对它们本质的深入领会。
建议2——课标需要对比着读
2022版课标的面世,迅速引发了国内专家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关于课标解读的讲座密集呈现,给了我们一线教师诸多学习的机会,深切感受了学界对2022版课标的高度关注和研究热情,我们受益良多。所谓对比着读,是将其与2011版课标进行比对,如此才能探得变化,觅出并把握新课标的新走向,把增强代数推理、突出几何直观等从字里行间以及内蕴的对比中自己把它们挖掘出来,而不只是听来之词,要切身感知、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真知。
建议3——课标要选择性地读
我们知道,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部分,字字珠玑,言简意赅,高屋建瓴,这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读、去领会、去揣摩,去沉醉其中地“格”;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则可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一部分相比2011版课标变化不是很大,大部分是继承性发展或小的调适(前提是2011版课标相对通透了,否则,也需要精读);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内容,当属教师的急用部分可以优先安排研读,先读先得,提早领会;而“学业质量”部分相对教学建议滞后一点,可以在教学建议精读的基础上后补着读,不过我们要清楚后补着读也要精读,不是对它淡化,只是先后阶段而已。当然,若时间允许就不要谁先谁后了,都需要弄清楚、想明白、做到位。
建议4——课标要与教材统合起来读
不结合着读,只读课标可能对课标的理念等顶层设计理解不到位,若只读教材,可能对具体化的教材为什么那样编写寻不出根在何处?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清晰理论是如何落地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闭环才会形成,才能更好地落实华老的“薄-厚-薄”读书理论。读教材需要“解压” ,读课标更需要“解压”,因为课标的含金量更高。当下,2022版课标对应的新教材尚未面世,可结合2011版对应的现行教材去读,如此不匹配地读,可能更能读出2022版课标的新变化,更能读出味道来。若匹配2022版课标的新教材出来后,再从课标与教材的对接中结合着读,就会在比对中更加深入理解课标意图和课程理念,研读课标的效果会倍增。
建议5——每设计必读课标,让课标学习成为新常态
何为学课标?不是通读了就是学了,也不是了解了、知道了就是学习,落实到行动才能称之为学,即“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知而不行,非为真知,行而不知,乃为冥行。”这些论断都告诉我们要在做中研读,在实践中感悟、在行动中内化,知行合一才会读得精透。在每一单元、每一节次教学设计时,加强对课标的学习,让课标学习往复于实践与理论之间,在实践中抽象的理论才会变身具象化的活性知识,而不是“惰性知识”,那样的教学才有深意,那样的课标学习才有意义。
比如,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结构化,但这只是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外在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主动践行,没有教师对学科结构的整体把握这一主观行为,课程内容结构化,就可能变成一种新课标的噱头,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只教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关联性;也可能使课堂教学偏向另一个极端,既没有了扎实的知识点学习,又形不成强有力的知识结构,新课标定位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就不能持续深化、健康发展。
因此说,基于课程标准去备课,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是一种应用性课标学习,是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态度,而不是凭经验而为,经验是一种临床意识,未必科学合理,教学设计需要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理论的支撑,而当下2022版的课标就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修订与完善。
结语:要做一个课标的明白人,才能明明白白的教学,而成为一个教学的明白人。深入研读2022版课标,让这一本“实践性”的教育学发挥好教育规整的作用,让教者有法可操,让学者有规可循,让评者有标可依,让教育有路可走,且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而不是走投无路、不知去往何处的冥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