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客教育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5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5组

作者: 0123_刘春芝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21:01 被阅读13次
    【作者】:刘 续 刘春芝 孙铵琪
    读书之小组心得

    本书较为复杂,五组同学自觉力不能担大任,只能对书中某个问题进行浅显的讨论,文笔粗糙,如有不恰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于学习的本质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做出太多的讨论,因为经过全文的审视,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压根就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即使仅仅是一个比较表面的解释。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想就学习的欲望这一问题进行一下深入的讨论。

    什么是学习的欲望?没错,就是所谓的专业术语中的“动机”,那动机究竟又是何方神圣呢?坦白点说或者是说点实话,这无非就是想让你学习的原因,鼓舞你、使你能够自己主动的去做某件事情的动力。在书中作者曾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我们自己扪心自问,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去学习?有周围大环境的作祟、有高科技发展下网络的种种诱惑、有被封建制的教育压迫的喘不过气的侥幸休闲。这都是主要原因吗?这是本质吗?心中答案了然。在利益化的今天,年轻一代更优于去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当然我们也依旧相信,还是会有一些人是真的对学习充满热忱并不为利益所驱使,矢志不渝的在这条路上前行。)小红花、奖品、奖学金、保研,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在被“诱惑”着,小时候第一次学钢琴的快乐被奖励的到来冲昏了头脑,之后的无数次练习可能也只是为了得到最初的那样一份奖励。书中曾提及“奖励可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对于那些因为年纪太小而无法进行长远规划的学习者也有作用,但奖励也有可能会造成恶性后果。对于一个认为学习情境有趣的学习者而言,一上来就实行奖励会减弱他的动机。在成人教育中尤其如此。只有当学习者认为他应当得到某些奖励时,奖励才具有促进作用。”这段话很好的彰显了我们上述的观点。奖励不是灵丹妙药,兴趣才是治病的良方,我们没有丧失对学习最原始的冲劲,只是渴望被认同的满足感和物质的占有感。

    大街小巷用烂了的不忘初心,我们觉得更像是指出生一开始对周围事物都无比热爱的心。Follow your heart不是说看到真实的心,而是说看进自己心中的自己。

    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未来的我们都会手持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呢?作为几名受到长达十几年教育摧残的受教育者而言,不论如何进行换位思考其实都无法真正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清醒的看待这个问题。书中的一句话拯救了我们——“教学的挑战在于永远不能把一项计划强加在学习者身上,而是要引导他们自觉的加入。”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做到使他们自觉的加入。这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无药可解。创设情境是一个基本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制作独属于他们的情境,利用情境先吸引他们踏入进学习领地之中,后通过设置一个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利用学生的群体依赖性(例如现在的混合式学习)进行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混合式学习的被实验者们,不得不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实在是太难了!在这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先有概念使他们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框架之中,殊不知这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书中提及的成功的教师角色是将自己看做学习者的“旅伴”,陪伴学习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毫不吝惜的给予建议和鼓励,灵活的向学习者指出哪里可以找到信息。但是在真正施行的路上,又有几个人成功走到了终点?

    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疑虑和深思。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是这样一种现状?为什么我们无法理解学习的发生?我们未来究竟要如何继续我们的道路?在成长为教师的道路上我们明明才刚刚开始征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像现在这样无解的难题。最大的悲哀在于我们明明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如何做是错误的但无法做到恰当的引导。这可能是教师职业的无能,也可能是我们年轻一代接班人的无能,但我们猜想未来一定会有曙光!

    读书之个人心得

    (一)刘续

    首先,这篇文章的引言以及第一部分就给了我深深地触动。引言中对学习的感受我正是我时时刻刻都在疑惑的。学习太累人了,我们为什么学习,为什么我们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发生的。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考完试之后,所有背过的知识点立马就会忘记。在你记忆期间,你总会多多少少的将背过的内容在脑中呈现出来;而当你将这些记忆知识“利用”完之后,这些记忆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一下子在我们的脑海中抹除,任凭我们回忆,它都不会复现。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人们可能知道某项知识,对其有所认识,但不一定能利用它。”“只有忘记了七次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学会。”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忘记了七次说明你对这一知识点或者事物已经记忆了七次,而就在这七次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一知识点或事物的态度绝对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记忆层面,而是不知不觉地开始对这件事物或知识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将其内化。

    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是人体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文中的当个体处在一个赋予学习以意义的情境中时,学习就会得到促进。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在该情境中进一步地理解该知识并将其内化。比如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它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意义的情境,是否能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以及积极性激发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开展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时应该注意的一点。

    我身边好多兄弟姐妹似乎已经厌烦了在学校死学习的过程,他们现在更渴望的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中获得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作为未来的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以及尽量地去满足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二)刘春芝

    对于本书,说实话我可能一知半解都达不到。但是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在告诉别人我在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就像现在,我被老师的作业逼迫的坐在电脑前进行500字观后感的书写,别人看见我时称我在学习,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究竟在做什么。在临写前一晚才匆匆看完书,被读书任务折磨的屡次放下手机又拿起手机,心中所谓的愧疚感在作祟。

    我一直觉得人分很多种,有喜欢看书的、有喜欢煮咖啡的、有喜欢拍照的等等,像读书、煮咖啡、拍照这些都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技能但是我们却在拥有。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在这些方面做的这么好?仅仅是由于喜欢吗?我想并不是,喜欢仅仅是一个前提,他们的成功在于自己不停地探索和挖掘。我十分同意苏格拉底的话——自己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喜欢、了解内心深处的自己,就像清华博士毕啸天一样,穿着自己发明的各种神器游逛在校园中,也许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和各种评论,但是自己的内心真的是无比的满足和快乐,这无疑会驱使内心更加坚定地继续朝着原来的方向前进。

    有人轰轰烈烈的说过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所有人都不是生来有趣亦或无趣,只是在应试教育的尖锐打压下,被裹上一层统一的面粉包装罢了。我喜欢看小说,喜欢看那种虚构各种各样神秘色彩的故事,我总觉得书中的那些故事可能会存在,但是合上书,我又觉得一切都是假的。这很矛盾,就像现在大多人的学习原因一样。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文凭。有了文凭就有工作吗?不一定。我们的追求越来越利益化,我们希望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去参加一个个竞赛可能只是想让自己日后的简历更加漂亮一些,我们去图书馆努力复习可能也仅仅是想让成绩单上不要有重修的痕迹。

    我想,对于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我总觉得在我们之中总会有遵从自己本心的人。学习生来矛盾,但又必须达成。

    (三)孙铵琪

    这本书是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写的,但是我们大部分现在还是受教育者,而且书中的频繁出现的专业词汇也让我又一次深刻的反思对我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整本书读下来真的根本谈不上受益匪浅,也是很惭愧了。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与现实中我的经历相联系,从我感兴趣、有所思考的某部分来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收获。

    我在读学习的欲望这一部分的时候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妹妹在上小学,我经常会给她讲题和检查作业,因为我会接触到教育学的一些知识,所以就会注意我妹妹的教育,希望能将我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妹妹的教育之中。最近她期中考试成绩很棒,她告诉了我她的成绩,并且问我能不能给她买点零食寄回家,在这一点上我有些犹豫,因为之前我接触的心理学知识讲到:家长因为孩子获得了好成绩而给予孩子奖励可能会把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化成外部动机了,这样可能就导致孩子最后不是因为学习带来的满足感而是因为家长给予的奖励去学习。最后我同意了她的要求,然后告诉我妹妹,给你买零食是因为你最近没有经常吃零食,所以偶尔来一次是可以的,并不是因为你期中获得的好成绩去给你的奖励。

    在读完这一部分之后,我总结了一下我的收获:动机永远是个体的内在状态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彼此互动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应该结合个体的内在状态,去营造一个能满足个体的内在状态的环境(包括个体的需求、兴趣、渴望等等),计划一个具有吸引力、和一定难度的任务,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一个认为学习情境有趣的学习者给予鼓励可能会减弱他的动机),尽量避免惩罚、无视等具有消极作用的因素,而且在个体认为自己值得奖励的时候给予奖励是有益于动机的持续的。这些收获在如何培养我妹妹的学习动机上对我有一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成为一名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很有帮助。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一些启发,如何付诸实践并且有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是需要结合一些实际的经历去阅读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分部分仔细的阅读,一下子读完的话大脑中并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框架。结合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学习经历,或者是执教之后结合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的本质》读后感——5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nl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