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就有意拍一组乡村农事的图片,先后几次到乡下,未果。村子里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少见壮年男子,更没有像样规模的劳动场面。总觉得氛围不浓,有些单调,问及村人,说好长时间都是这样的了,只有过年,在外打工的都回家了,热闹一阵,正月十五一过,外出的人又匆匆离开,渐渐恢复往日的安静。
4月12日,春光明媚,三位学习摄影的菜鸟相约,驱车到百峰和重阳扑腾几天。13日清早,百峰街头走过一群穿着红红绿绿的妇女,大多肩上扛着锄头,有的扛着白色农膜,一问,得知她们前往王家埫那一条冲子里去覆膜。来不及细洗,放下刷牙的口杯,急急进屋取出单反,一路跟随而去。
在王家埫拍到了乡亲们覆膜的劳动场景,覆膜后的土地,将大面积栽种辣椒,这是百峰村一个农业产业项目。辣椒种植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名叫马登锐,他很热情,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辣椒种植、销售全过程。
下午,我们前往马良紫阳村,行至重阳,眼见要过沮河就可到达,过河的便桥近期被河水冲毁,不能过车行走。正欲返程,好友的表哥在电话中说,紫阳村正在移栽水稻秧苗。刚好想拍一点乡间农事,就绕道两峪方向,过响水洞,进秦家湾,多走了二十公里的急险乡道,纠正了多个岔道,磨磨蹭蹭来到了紫阳村。
好友富军的表哥表嫂是个半边户人家,日子过得殷实。表哥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原教管会教研员。现已退休,在家养老,表嫂务农,年龄大了,不再耕种土地,一心在家料理家务,侍候表哥。表嫂一手好茶饭,烹饪手段了得,远近闻名。左邻右舍请工干活,表嫂就被他们请去做饭,她做的饭好吃,请工的时候就是最累最忙的时候,主人家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那些为田地下力的人,要请到最好的掌勺人,表嫂每年农事繁忙的季节,就成了最俏的人。
表哥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他与准儿媳都是博士,双双在西北大学工作,常年带研究生。年龄都不小了,每次刚要办喜事,因工作繁忙而耽误了,婚期一推再推。原定今年五一成婚,他们异口同声说送走了这一批研究生,暑假后再说。
紫阳村是个好地方,土地辽阔,肥沃。人户密集,村民都盖了新房,站在陈家山上看过来,远见村舍白墙红瓦,一条沮河彩练一般绕在门前,田里绿油油的菜籽,后山云雾缭绕,构成一幅水墨乡村。这不就是寻找乡愁理想之地么?
七十年代,紫阳是保南一片最热闹的地方,保康第三高中就办在这里,重马店的子弟都在这里读高中,学生云集,早晚书声琅琅,蓝场上拼搏的尘土飞扬,从三中走出了很多人才。三中所在地小地名叫穆岭头,人人皆知,现在是紫阳小学。传说穆桂英在这里打过仗,有人在穆岭头捡到过穆桂英的帅印。帅印在哪里?是否穆岭头的穆与穆桂英的穆,就是一体,没有史料佐证,权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14日,细雨绵绵如针,地面湿滑,油菜籽上挂着晶莹的雨珠。心想,下雨,秧苗估计是栽不成了。七点刚过,从表嫂门口走过一大群人,身着雨具,叽叽喳喳穿过油菜田。我的镜头就跟随她们的身影,记录着雨中农事。回表嫂家后,好友还在床上迷糊,表嫂正在厨房里煮腊肉火锅,她说,早上她都做了一顿饭,他们吃饭下田,又回来给我们做饭。表哥还是有条不紊做他的专业,就是用柴炉子,把沮河泉水烧开,罐满四大瓶暖水壶。
这次拍照,很尽兴,脚上粘有泥土,雨水打湿了衣服。用专家的话说,就是接地气。收获更大的是,吃到了表嫂亲手做的农家锅巴饭和沮河特有的风味菜肴。
更开心的是,走出机关,来到田间,嗅到了芬芳的泥土味,知晓农村还有四时八节,体验到农人的不易,米饭飘香背后那些辛苦的劳作。
2021年4月13日 百峰·王家埫
百峰海拔高,季节比别的地方要晚一些,油菜花开的正旺。一早,百峰村民从街头走过,一路向王家埫方向走去。
她们笑谈自如,开开心心的去干活。
从街上到王家埫,大约有一公里半的样子。 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劳作好时节。 她们不是诗人,却把膜覆的像诗行一般。 村民介绍,冲子里趁天气好覆膜后,暴晒些日,等把膜里生的杂草晒死,好移栽辣椒。 这些劳力,多是闲散在家里的中年妇女,有事做事,无事料理家务。 王家埫种植的辣椒,品质好,销往各大城市,成为商家的抢手货。 在劳动中,她们自由分工,三人一组,一人盖膜,两人掏土覆盖。 她们配合默契,少言语,你追我赶,偶尔喘口气,喝口茶。 做活的妇女都是为专业合作社打工,工钱八十元一天,外带中午管一餐饭。不能出门上了年龄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挣钱,家务、挣钱两不耽误。她们每天出工后,主人家做好记录,辣椒销售后,工钱一并结清。 马登锐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他是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是致富能人,歇马一带第一个万元户,县政府奖励发家致富典型时,奖励了他一辆汽车。马登锐今年七十三岁,精神矍铄,说话刚强有力,看起来只有五十七八的样子。问及辣椒产业,他说,百峰地理气候适合种辣椒,优于临近的兴山县榛子乡,我们辣椒成熟比他们早十五天,上市价格高,他们辣椒上市后,价格就下来了,卖不到百峰辣椒的高价。问及收成,他说合作社每年种植面积三百多亩,每亩收入一万元,刨去七七八八的开支,年纯利润三五十万元。
2021年4月13日 百峰·关口埡
百峰村关口埡一位姓向的老人,从牛圈里牵出牛来,到山上去放,他说种地没牛不行,岁数大了,旋耕机用不了,只能用牛耕种。他怕放牛的路上看不住牛,吃了别人庄稼,就给牛戴上兜嘴,到山上后,再取下。 用旋耕机耕田的李姓村民,三十多岁,人年轻,机械使唤的利索。他要在抢抓农时,把苞谷种上后,出去打工挣钱。 这个屋场的房子,保留了土墙灰瓦的建筑风格。精准扶贫后,大量的贫困村民都住进了安置房,许多土坯房拆除改了田,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这类建筑了。2021年4月14日 重阳·紫阳
紫阳村新貌。 紫阳村七组村民早上七点之前,就吃罢了早饭,她们拿着板墩,提着秧苗,说说笑笑穿过一片油菜地。走在左边的姐姐草帽不是在遮雨,而是在遮挡单反镜头。 村民的秧苗在各自家门前温室里,发芽后进行培育,大概长到一寸长左右,移栽到大田。 紫阳这天的农事很热闹,移栽秧苗的人,一拨又一拨,好几家子都在这天移栽秧苗,他们几天前就把田整好了。 田里的机耕路通畅,村民用三轮车拉东西很方便,过去肩挑背驮的运输方式没有了。 大田里移栽秧苗,先用耙子趟平,再移栽。 村民赵祖林家请的工多,他们冒着细雨,坚持手中的活计,干活时她们并不寂寞,说笑得有趣。她们关心时事,还特地问到官山上丢失的那个孩子找到没有。 紫阳村有个好传统,农忙季节,左邻右舍的你帮我,我帮你,自发实行生产互助模式,解决现在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好友表嫂家并没有种田,按理她不需要换工,哪家请到她帮忙做饭,她从不推辞。她说都是跟前块头的,哪个家里没有个难事啊?前年我去儿子那里玩,家里的菜园都是他们帮忙种,房屋是他们帮忙照看的。紫阳村乡风文明,和睦友好。 村里人家和其他地方一样,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家里的庄稼活,侍候老人都落在妇女肩上,她们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松。 春花秋月,酷暑寒冬,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上,处处都留有她们的身影。 秧苗细小,移栽速度缓慢。农人感慨的说,这活路真像掐虱子一样,米好吃,秧难栽哟。 紫阳沃土成片,有沮水浇灌,油菜长势旺盛,菜籽有一人多高,又是一年丰收季。 这片土地上的人,历来勤劳,智慧,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富裕的生活。 移栽完秧苗,村民满心欢喜,快乐回家。 春种秋收,他们期待着金秋的好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