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人生苦短,天长地久,恍如一梦。梦中惊醒,古来仁者,所以泪涌。不明自己,空持自我,转瞬荒冢。帝王将相,尽归如此,何况凡种。欲勘生死,超越轮回,破百代笼。云化成雨,不死之行,水之歌颂。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化成万用。譬如歌曲,复调和谐,曲风雅弄。死为暂别,生原不朽,美更长诵。岁月无尽,昂首跨步,自在与共。
人类就像芦苇丛中的芦苇,其后裔常被折断,
不论英俊男儿,还是美丽少女,
都难免夭折于华年。
谁也没有经历过死亡,
谁也没有见过死神的面。
谁也没有听到过死亡的声音,
然而人却可能猝然命丧九泉。
……
在某个阶段,我们把房屋建造,
在某个阶段,我们搭窝建巢,
在某个阶段,兄弟分爨而居,
在某个阶段,仇恨遍布大地。
在某个阶段,洪水泛滥,河水四溢,
浮游在水上自在地游来飘去,
晒着太阳甚惬意。
顷刻间,一切都会化为乌有成子虚。
……
被劫持与死亡,二者何其相像。
谁也画不出死亡是个啥模样。
死者不能在人间祈福祈祥。
大神阿努纳吉,聚在一起把事情商谈,
命运缔造者玛米图亦在他们中间,共同对人类命运作出了最后的决断。
他们确定了生与死,
却没有透露死亡期限。
——《吉尔伽美什》
“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哈姆雷特
死之梦宛如浓烟稠浓,
生之火在其下熊熊。
——黑塞《漫游记》
人间正自有赖
嬉戏、无邪与过剩的花朵,
否则世界就太小,
生趣就太枯涸。
——黑塞《漫游者寄宿所》
在有限的人生里,人不时地想超越束缚,走向永恒。
永恒,是人类一个别样的迷梦。
早在刻在泥板上的史诗《吉尔伽美什》里,就描绘了人类对永生的追求,而且里面提出因为蛇偷吃了灵草,变得可以通过蜕皮而长生不老,而人则失去了这一机会。虽则记载在泥板上已经算是够久了,但我想从口头到文字,其实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应当在其产生自觉意识之后,那么至少距今也一万年以上,甚至可能几十万年,甚至可能从有人类开始。
动物有对永恒的追求吗?
《圣经》上也记载了蛇对人类的欺骗,可能是这时候的人们对于蛇或者其他的动物都有类似的观察吧,会考虑他们蜕皮了以后去哪的问题,也因此中国古人有羽化登仙的说法,这应该是观察蝉之后得出的。
《圣经》里也记载了: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
但是,永恒难道不是根植到万物之中吗?你看就是一种简单的生物,也懂得通过繁殖后代来让“自己”延续下去。
可是这个延续的“自己”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无法弄通自己,显然也就不能明白永恒是什么。因为要说永恒,那这个宇宙不是一直存在吗?如果这个宇宙不一直存在,我们这在宇宙的生物,也不过就在宇宙里,能知道更多吗?
所以所谓永恒的问题,也还是认识自己的问题,还是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们这几十论,也一直在认识存在,从主体开始,有实体的存在,有心灵的存在,一切存在,构成了一个鲜活的自己。
到底什么是自己?佛家说,观察今天的自己,发现不同于昨天的自己,不仅身体如此,心灵如此,刹那循环不息,如果不是记忆相续,我们根本就不会认识到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同一个人。
同样,对其他生命的延续性也是一样的。
那佛家为什么说我们贪嗔痴,我们岂不可以说,宇宙就规定了我们这样去认识自己,你这样超越宇宙法则去认识自己,其实是会毁掉自己的。
君不见,蜜蜂蚊子均不曾认识自己,但却按照自然法则存在了超越人类的漫长时光。
想要永恒,其实不必认识自己,这似乎是《圣经》里伊甸园故事的真实寓意。
这怎么说呢?我们一开始不是指出了,永恒的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问题吗?
我认为唯一的一个解就是,认识自己的终极就是不需要认识自己。
混混沌沌,这是人类形容智慧开发以前的状态,正因为混混沌沌,所以与宇宙同体,不知有生,也不知有死,因而与天地同寿。
你看一朵云化成雨,你可以说云死了所以化成雨;可是物质不灭,云里的水和雨里的水,不过换了一种旅行的方式而已。
人也是一样,如果灵魂可以不死,那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生生灭灭的念头、经验合成的灵魂,那种可以意识的主体,对它来说,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是一种旅行。
一时有多种旅行在进行中。
无限的灵魂,同时住在万物当中,这也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奥秘。
所以认识的最后,就是停止认识,虽然不认识但又在认识之中。
是啊,我们无法猜透最后的奥秘,就好像我们只是在牌桌上盯着这些牌,而真正设局的人,我们从未正眼看过。
也许祂曾给我们一些暗示?
这也是很多宗教家所宣言的“启示”。
但我怎么知道这不是你编的呢?
如果有造物主,那么,诚然,生命的主权在祂,我们必须要从源头去寻找永恒。
如果没有造物主,那宇宙本身也就是最大的永恒,我们应该从宇宙的源头去寻找永恒。
这些事物在我的念头里闪过,我相信也在原始人的脑海里闪过。所以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宗教行为。
我的意思是,人类一定会观察万物,得出结论,最后像我一样,考虑还是要有一个造物主好。
于是就用造物主的祭拜,代替了对永恒的迷思。
后来为了解决善恶的问题,又把造物主的爱与惩罚的故事,加入进了神话。
其实,人本来就没有必要去维持一个“自己”,死亡也就是切换了身份而已。
但我们还是忍不住为这个自己津津乐道。还拿这个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
但如果没有这个“自己”,世界纷繁的现象将失去方向性,将变得盲目而没有意义。
所以我深信,个体化是自然或者造物主的意图。
宇宙是一个有灵魂、有目的的宇宙。
但宇宙如果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集合,无论它看起来多大,似乎都是有限的,何况宇宙还在膨胀呢!所以真正的永恒,在我看来,应该属于造物主。
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我也一直在纠结,但从各方面的资料和我自己的思考和受到的启示,我决定接受造物主的存在。
同时,也承认各种宗教纷繁的差异性,是在于这个不断个体化的宇宙的每个个体,都知道有个真正的主体——造物主,同时又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和崇拜造物主的结果。
也就是说,信仰造物主,但是是否皈依宗教,皈依何种宗教,其实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以利于他今生的修行。
这也就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寓意吧。
圣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引路人,但我们真正的引路人还是我们内心的神性。
要拼搏,要争,却又要放下自我。
灵魂既然不死,那么所谓的天堂地狱,就不可能是一次审批了结的。也不可能是永远的,这样活在永恒里的人该如何寂寞呢!
所以天堂地狱,也一定在不断变化中,也一定适合灵魂不断修行。
这也许也是所谓的外星人故事的最好答案。
外星人在哪呢?当然很可能和我们同在一个宇宙,但也可能在另一个宇宙,只能用某种特殊的方式造访我们。
关于世界的奥秘,我们还知道得太少。就连梦里我们去了哪里还不清楚呢。但梦我们都可以醒来,生与死也必然能够跨越。
生与死虽然可以跨越,但死亡,应该是世上最长的一次离别吧。
有缘的灵魂可以再会,无缘的,就不知道要等几时几世了。
但不管怎么说,生与死,相对于永恒来说,只是一次次的相聚和离别而已。
我们为什么没有前世的记忆?古人也曾经思考过。因此才有了“孟婆汤”的传说。
同时,也有些人宣称,带着前世的记忆来,而且显得那么真实。
就好像灵魂是一种能量,偶尔进入了肉体一般。
而每个肉体,都像是一个角色,需要我们好好去扮演剧本。
既然有剧本,有意识的演员,当然比没意识的演员痛苦,但收获的丰盛也多。
这就是上帝对人类的赋予。
无意识的生命,当然也有意图,否则,树木如何伸向天空?但它们的感知系统不多,所以没有全然的反应。越高等的生物,意识越强,也因此越容易担心害怕,但是因为有意识,所以可探索的空间非常之大,所能够感受到的美好也是双倍的。
因此,我们常常觉得,如此自顾自美丽的自然,缺乏一个欣赏者,是不可能的。
了解永恒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永恒不在于求得长生,而在于每个旅程都尽心体验。
神不足惧,因为神并不需要人崇拜祂,他反而希望人行善事,做自己当作的事。
但人生难免会有一些罪恶的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因为骄傲而无法认清自己和自然的时刻,所以要心怀敬畏,古人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是无处不在的,就在你的内心里。
此生也如花的一个过程,从含苞待放,到开到最灿烂,再到慢慢萎谢,成为落红,等待下一次的新生。一世韶华,长歌落幕。多少人在时光的长河里或悠闲踱步,或昂首跨步,或低头忏悔,生命不在于有多少岁月,而在于岁月里有多少生命。
回想生命曾经走过的道路,我知道有一束光,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关注着我们。可以说,培植灵魂的就是她。而生命看似无意义的音符,在她的协调下,也成为一曲流动的旋律。有多少如梦的美好时刻,看着也都没有远离,去顺应本然,去相信人性本善,你一定能收获美好,而那些时刻就是永恒里不曾陨落的爱,并不需要我们费心去记录。
宇宙在某种规定性中展现她的永恒,比如美,美是宇宙永恒的规律,比如生生不息,上天有好生之德,宇宙不能背离自己的造物主。
但我们常常给美好贴标签,比如,要符合什么条件才是美,我要做到了什么才是美,要明白,这种标签和命名一样,可能只是人为区分辨认的一种方式,但美好是永恒的。
是这样的,一宿虽有哭泣,清晨便必欢呼。即使是在当下看来很糟糕的事,也只要一念之转,便可看出美好的一面。
所以要理解那些让我们不断个体化的规则,也要理解个体的局限性,更要看到个体背后的永恒。
看到永恒,可以超越;看到个体化,尊重个体,活出自我。
生命没有止尽,真善美没有止尽,爱也没有止尽。
言尽于此。
永恒咏
一个梦
想从这肉身的壳子里绽放
却忘记了我们原就是那永恒的种子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闪而逝的烟花
总有一些光照亮内心的深刻
谁能给予生命
谁又赐下这段旅行
生死相依
死亡不过是一次暂时的离别
死亡甚至是另一场相聚的开始
有意识的灵魂不断在痛苦中重生
终究完成伸向天空的美
原来爱没有止尽
岁月无尽
新歌又起……
浣溪沙·生之永恒
谁在心头一阙歌,翩翩曾有梦何多。死亡泥里出新荷。
岂任星光空陨落,更从夜色共摩挲。镜中又见美姮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