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读书笔记(六十四)
2022年11月12日
四:翻译
A:情感上的寄托与意念上的意义
1,意义的清楚或情感上的寄托的多少的关系
字与句子都有情感上的寄托和意念上的意义,二者之间有关系。
大致来说,意念上的意义越清楚,情感上的寄托越少。
例外的情况在于段与篇,句子清楚增加对于篇与段的情感。
符号的意义多少的问题,不是意义清楚与否的问题。
我们注重的是意义清楚与否和情感上的寄托的多少这两者的关系。
2,字的综合的意味
意义的清楚和多少是两件事,作者从字谈起,如“青”“懂”“礼”来讨论意念上的意义和情感上的寄托问题。
3,句子的综合的意味
部分情况下,字有情感上的寄托其根据是句子有情感上的寄托。
举例“礼禁未然之前”“大江流日夜”等。
4,意义与寄托纠缠不清
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并未感觉到意义与情感寄托之间的纠缠,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分别。
对语言文字的欣赏是综合的,但不同语言文字之间要消除隔膜,需利用翻译。
B:翻译
1,译意与译味的分别
译味:把句子所有的各种情感上的意味,用不同种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
译意:把字句意念上的意义,用不同种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
对于注重译味或是译意,要看所译的字句与译者的注重点。
2,译意的根据是同一的意念或概念意思或命题
意译的根据是意念或概念。
单就思议的内容说,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影响到思议的内容。
懂两种语言文字的人,可得共同的意义。
3,正觉得所与是必要条件
懂两种语言文字的必要条件是客观的官觉。
翻译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此假设,否则理论上翻译是不可能的。
4,译味的困难
味包括不同的趣味与情感,须习一种语言文字的结构以及习引用此语言文字的历史环境,风俗习惯。
要译味非习于双方最丰富的生活不行。
5,译味也许要重行创作
译意也许要艺术,译味则非有艺术不行。
译意只要求达求信,译味也许要重行创作,所欲达的和所求信的不单是意义而且是意味,译味不只是翻译而已。
重行创作是就原来的意味,不拘于原来的表示方式,而创作新的表示方式。
C:翻译与意义及情感
1,对于某些句子,我们习惯把情感撇开
以句子为限。
有些句子或有情感,成人后或许会将这种情感撇开,如“二加二等于四”翻译起来没有问题。
2,另一些句子就麻烦的多
有些句子比较麻烦,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某些字只能用相近的字去译。有些句子虽悠然神往,但翻译却没有办法,不只是中文而已。
3,有时意味不能兼顾
诗歌也许要重味,科学大都重意。
大部分的句子在翻译时不能意味兼顾,总要有取舍才行。
4,就知识的立场说,我们注重译意
在知识的立场上,我们注重命题。在语言文字方面当然注重陈述句子,注重意念上的意义,翻译方面注重译意,若要取舍,舍的是味。严格而言,取意舍味有时非常不容易。
D:文学哲学上的翻译
1,散文翻译的困难
文学很难翻译,味不容易传达,因不懂用原义的人的生活习惯环境,所以得不到其味。重意的作品问题小,重味的作品问题大。
2,诗差大多不能翻译
诗之所重,大部分在味。诗所要传达的是意境,即境界上的意味。这意境不能独立于历史,风俗,习惯,环境,山河城市等。另一方面诗中的意境大都是“特殊”的,意味不容易言传,译诗总牵扯到重复的创作。
3,哲学文字有容易译的有不容易译的
哲学分两部分,一部分差不多完全是理性的,靠分析靠批评,近乎科学,易翻译。另一部分不完全是理性的,靠综合靠创作,近乎宗教,不容易翻译。
中国哲学纯理成分少,不容易翻译。
4,即令能译,原动力也许仍得不到
因字句意义多歧而意味丰富,翻译后限于一方面意义或没有原来意味。
哲学字句的情感上的寄托有时是原动力,情感寄托翻译不出来,原动力也得不到。
作者举例圣经中的三句话“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说明此问题。
5,哲学文字的另一种困难
以上讨论意义能翻译传达而意味不能翻译传达方面的情形。
或许存在普通的情形是意念上的意义也难以翻译。
哲学常引用日常生活中所常引用的字,却未赋予其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意义,而又引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以表意思,结果很容易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及意义渗入非常的意义。此时存在翻译方面的很大的问题。
五:思想与语言
A:独立与否的问题
1,所谓独立
也许是说思想与语言文字彼此的关系是外在的,或者说彼此均不互相影响。
有两种影响法:一:充分的影响法,如果有某种语言,就有某样式的思想。二是必要的影响法,如果没有某种语言,就没有某种思想。
作者认为可将独立的所谓限于这两方面的影响之有无。
2,支配似乎不是充分条件的支配
如果说没有中国的思想就没有中国的语言文字,等于说“先”有思想,然后才有语言文字。
似乎是表示在某种意义之下的“支配”,思想支配语言文字。
由此可见,充分条件的影响不是主张思想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的人所谓语言文字的影响。
3,支配似乎是必要条件的支配
主张思想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的人似乎主张语言文字支配思想,也就是说某种语言文字是某种思想的必要条件。
就语言方面有两方面问题:
一是语言文字所包括的范围,有广泛与窄狭的范围问题,将算学符号撇开。
二是任何语言文字与某种语言文字的分别。
我们的问题不是思想是否独立于任何语言文字及符号,而是思想是否独立于某种日常生活中引用的语言文字。
4,所谓“思想”在本节只是思议而已
思想活动是综合的活动,思与想不一样。
思想的内容是意念,概念,意思,命题,注重的是它们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是意念,概念,思想,命题是否独立于某种日常生活中所引用的语言文字。
B:想象与语言文字
1,情感与想象中的意象相干
想象的内容是意象,意象是类似特殊的,类似具体的,是有情感的。
从某立场看,某情感对于意象是相干的。
字句的情感或意味,与想象,情感或意味,关系非常之密切。
2,一语文的意味要靠习于引用该语文的生活环境
字句的情感要靠长期的引用,且要习惯于同样环境或同样社会的生活状况之下。
意象的意味也有同样的情形。
意象与字句的意味似乎是综合的生活所供给的,只能在综合的生活中去求。
3,一社会的意象者的公共意味总是寄于语言文字中的
意象的来源的大本营是官觉经验和记忆。
意象者从其意象中所得的意味分两方面说:
一:一个意念者之所私,独有,从他的亲自经验中所得,意味不必靠语言文字。
二:一社会意象者之所共,也许是亲自经验所得,也许是和别的意念者交换而来。所共的意味必须靠语言文字的帮助才能感觉到。
4,语言文字也许支配意象的意味
只有习惯于一种语言文字的人才能借此语言文字得此意象的意味。
单从语言文字着想,或许可说某种语言文字支配想象,因为它支配意象的意味。
C:思议与语言文字
1,思议的历程中也许有语言文字的意味渗入
思议的内容或寄托于意象,或寄托于文字或符号。
利用寄托的程度有高有低的不同,寄托于意象的意念也许连带的渗入意象的意味于意念中。
就思议的立场着想,我们可以连带的经验到意象与文字的意味。
2,历程中有杂的成分
思议有历程,且有所谓图案或结构。
历程与结构或图案根本是两回事。
就历程说,意念与意味也许相干,就投案或结构说,不相干。
在历程中思议的问题不一定出现在图案或结构中。
3,意味和意念图案或结构不相干
从图案或结构着想,意念和意味是不相干的。
作者举例“兰花”“二加二等于四”等例说明,想象也许受某种语言文字的支配,思议不受某种语言文字的支配,应该是可以离开某种语言文字的。
4,文法结构影响到意思或命题的表示
字句有文法和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差不多就是句子问题。
作者认为不引用某语言文字,违背文法可以是理由之一,但语言文字存在约俗成分,方定方成的约俗可慢慢使我们感觉到引用此语言文字的自然。
5,思议的内容就图案或结构说不受语言文字的支配
有些句子不能翻译,或许是因为意味得不到,或者是因为根本没有相当的意念。
以上讨论中已思议的内容与语言文字的意味不相干,不受某种语言文字的结构的支配,但非说思想不受某种语言文字的支配。
D:命题与语言文字
1,命题当然是独立于某种语言文字的
命题是思议的内容,且属于思议的结构或图案的,当然独立于某种语言文字。
科学,算学,逻辑方面的翻译比较容易,翻译的是命题。
哲学和文学方面较难翻译。
翻译问题不是本节的主要问题。
2,就思议的历程与寄托说,命题不独立于语言文字
问题在于命题是否独立于语言文字或表示工具。
本章将语言文字限制到日常生活引用,思议的内容当然要寄托于意象或语言或符号,只要有寄托,在语言文字方面,命题总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
3,就思议的图案或结构说,命题虽独立于语言文字,然而不独立于表示工具
逻辑和算学方面的思议虽不靠语言文字,然而仍不能独立于表示工具,如符号,这类命题也得要寄托在符号上。
作者总结没有独立于表示工具或语言文字的命题,虽然有独立于某种语言文字或某种表示工具的命题。
4,没有不能表示的命题
上条所示有两个意思:一:没有表示不出来的命题,只要所思的是命题,他已经有表示了。二:不说出来的命题不是没有表示的命题,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总之,思议的内容,就结构说,独立于语言文字或那种语言文字,当然不独立于表示工具。命题总要有一种语言文字或一种表示工具去表示,而不必引用这种或那种语言文字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