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按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体制改革很快激励了中国均衡结构的发展,矫正了传统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的严重机构畸形,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
什么是所谓的第二次工业化?这里第二次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相区别。工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居民消费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引致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作已化开始发展,非农就业成为社会最主要的就业方式,经济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这次工业化成效显著,这表现在经济,尤其是产品上就是钢铁、煤炭、水泥、化肥、化纤、棉布、耐用消费品等产品产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就说在这一阶段,以上这些行业和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从事这些行业就是赶上了中国经济潮头。##
2008年经济爆发,伴随着以四万亿为代表的天量基建,中国的城市化高歌猛进,到2011年城市化率突破50,中国开始呈现出城市经济主导和经济结构服务化的趋势。至此,中国成功跨越了三个阶段,即农业主导到工业化主导,再到城市经济主导,经济机构服务化,现代经济体系逐步成熟。那么未来将会怎样?所谓的经济结构服务化将会如何演进?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际达到成熟后服务业比重仍然逐步上升,但相对比较稳定,偏于制造业的德国、日本稳定在70%左右,而其它发达经济体稳定在80%左右,东亚的韩国比较低(60%)。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服务业不必追求过快发展。##中国服务业中金融服务业比重居全球最高,对于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已经有所脱离。##
当前,传统行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不能清理冗余或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则可能使经济面临严重的增长放缓风险。在服务业中,部分领域包含了太多的行政化的服务体系。如科教文卫体等非市场化部分很大,因此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调整使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体现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现代化部门,工业在城市及其周围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城市开发区、周围的工业园迅速建立,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高,农民身份不断转换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完全是由经济服务化推动的非农就业比重上升所带动的,未来发展的关键仍然是非农就业。##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其经济结构均衡,本质上更表现为人口资源和人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