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先读小学,然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在古代,小学教授做人的道理,日常生活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等,小学也被称为“文字学”,就是读书识字,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礼仪规范。
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的“大人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
虽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是使‘良知’彰明,恢复其最初面目,这就是‘明明德’。”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予以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
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
天命之性,纯粹然而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