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那里来?”随着年长,愈来愈反思这一问题,甚至彻夜难眠,只好避开俗务,找寻大堂哥探讨探讨。因为按族规,家谱只传给他,我大概十几年前见过,再不见真的会毁掉。
其实作为西北僻壤的小地方,翻遍发黄的家谱,只发现是从黄河对岸山西搬至现址,繁衍至今,只是些人名, 出名一位秀才而矣。算不上耕读传家,但是门楣却是故乡名人,所谓北方唯一状元王杰的恭敬安祥!到祖父辈,人丁不旺,他十亩地一枝谷,单传了。其实也许子女少,负担轻,加之独苗,所以太祖父总是让爷爷识字学习,在快解放之时,爷爷有文化,村上很早一批党员,48年就任村解放后第一任支书,一干三十年,但没有脱离生产,到子孙辈纷纷求学,大伯当兵,二伯、三伯上过中师、中专,反而真是耕读第了。如今枝繁叶茂,子孙以本地为主,仕、农、兵、学、商俱有,甚至出现清华博士,也有飘洋过海,定居国外,也有初中就在外国求学,如此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但是南与北差异,特别是江南富庶之地,差距何至十万八千里。读许倬云先生无锡的士绅家族!
无锡是江南之代表。早在明朝后叶,土风兴起,渐渐发展成为东林运动。清军入关,实行残暴和专制,江南的士大夫亡国之恨,东林运动不兴,难以影响北方北京,只好精心服务乡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统没有丢掉,无锡望族大家,在致力于发家致富外,不忘研究学术,形成家学传承。
无锡读书人家,选择以实用为主,数、理、化、哲学.音韵.乐律,当然包含社会经济。如当地的三胡:胡敦复丶胡康复、胡明复,开启近代算学之先,薛暮桥、孙治方在经济学领域的先驱,乐律以瞎子阿炳的音乐天才,一曲二胡《二泉映月》留传千古。实业以荣家为最,文学以钱锺书为高,历史以钱穆为上,物理以钱学森为巅峰一一举不胜举,灿若繁星。
不仅如此,无锡的若干大家族,都有学术传统,研究项目,代代相传,如此延续,构成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
同样,耕读传家,南北差异,大的无比。只有南北交流交融学习互鉴,才有共同繁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4961/e46c6738aaeb870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4961/5257852a5249545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