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的书名。
我也有一个从小到大都很爱我的外婆,但不得不承认,外婆也伤害过我。
要知道,小孩子都是很容易受伤的,但我却从没有想过要她道歉。
小时候不需要,长大后就更不了。
爱莎才8岁,是妈妈的爱莎,更是外婆的爱莎。
爱莎是正义的化身,是各种童言无忌的化身,是外婆死后唯一可被赋予重任的化身。
跟着爱莎一步步破解谜团,才知道外婆是个不完美的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是。
01
每个人都想要被在乎。
爱莎对外婆是充满怨恨的,因为爱莎觉得外婆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外人,却唯独没有给她的女儿,爱莎的妈妈。
爱莎觉得在帮外婆递送的道歉信中,一定要有给妈妈的那一封。
事实上也真的有。
外婆给住在她那栋大厦的所有人都道了歉,但其实,没有一个人需要她的道歉。
每一个人都是为外婆所拯救,要么是把她们拽回正道,要么是助她们重拾快乐,哪怕当时的她们并不需要。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总是难以承认自己需要。
爱莎妈妈在外婆生前,总是跟外婆各种吵架。
妈妈看不惯外婆的各种无厘头,各种莫名其妙,但外婆却从不因为妈妈的看不惯而有所收敛。
于是,爱莎笃定了妈妈恨外婆。
但其实,妈妈不是恨外婆,妈妈只是在用这些方式来表达她对外婆的需要。
相比自己的需要,外婆收养的那些人却更需要外婆。
外婆说:
我觉得他需要帮助。
要帮助那些不想被帮助的人很困难。
需要帮助的人也许并不是那么急切寻求他人帮助的人。
妈妈虽然心里矛盾,但还是支持着外婆的选择。
妈妈跟爸爸已经离婚了,但是爱莎也还是需要爸爸。
尽管在很多时候,爱莎跟爸爸都表现出相处有隔阂,但爱莎比谁都知道,她离不开爸爸,哪怕相处时间再少。
最后,爱莎也跟爸爸关系破冰,达成了一个温馨约定。
被需要,是人们常热议的话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重要的人真是一直重要着。
但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很叛逆,表现得云淡风轻,甚至是讨厌。
原因是什么呢?
或许就是我们都太害怕失去了,唯有让对方感觉不到被需要,那他就没有自视甚高的资本,那就不那么容易跑掉。
外婆说:
你不能太在乎任何一件事情。
但处处较真的玛丽说:
人总得在乎点儿什么,如果不在乎任何事,就不算是真正活着,只不过是存在……
你觉得呢?
02
原来离开有着这样的意义。
爱莎曾问外婆:
为什么有些人要死去?为什么是混蛋的人不死去,不怎么混蛋的人却要死去?
外婆说:
因为总要有些人离开,才有位置留给后来的人。
生命真正的陷阱在于几乎没有人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也几乎没有人从未做过混蛋事。生命的难处就在于尽可能多地待在“不是混蛋”这一侧。
山姆确实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还施暴打死了妻子,在最后他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但山姆也不是生来就带着罪恶的。
不是所有的怪物一开始都是怪物。有些因为悲伤才变成了怪物。
还如阿尔夫,布里特-玛丽。
一个再怎么心狠手辣的人,依然有着法律要维护的人权。
所以才会有强制辩护,法律援助。
有些人会对那些给杀人犯辩护的律师嗤之以鼻,其实这是不对的。
正如没有人生来带着原罪,也正如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权。
离开的终究会离开,罪不至离开的也有资格存活。
03
人希望被爱,若没有,那么被崇拜,没有被崇拜,那么被畏惧,没有被畏惧,那么被仇恨和蔑视。人想给他人注入某种感情。灵魂害怕真空,不顾一切代价,它向往接触。
布里特-玛丽正是这样的人。
玛丽几乎跟公寓里面的所有人都树了敌,她对所有人都不友好。
她总是很容易愤怒,总是各种找茬,很多人都对她避之不及。
包括爱莎。
直到知道了她也只是一个受过伤,不想再以柔情示众的人。
大家才知道玛丽只是在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她向往接触。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每当她又要开始咆哮,我就告诉自己她在表达她的需要,向往接触。
不是我足够仁慈,而是我们有时候不也是如此?
何必以50步笑100步。
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04
外婆说:
人必须有信仰,相信什么并不重要,但你得愿意去相信,才能明白那些故事。
也许到了最后,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这是信仰的力量。
好好长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因为所有超级英雄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他们敢惹你,就踢他们的要害!
这句话,让我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两句台词: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
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她们也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
外婆还说:
如果你不喜欢别人,那么他们就伤害不到你。
其实我更想把这句话理解为:
如果你没那么在乎别人,那么他们就伤害不到你。
这让我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外婆的最后一封信,是给爱莎的,也是给所有读者的。
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外婆就是这样,走完了她坎坷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