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某篇文章发布后,很多人来找我探讨 “如何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定”
老实说,我不知道
仍旧囤于校园一隅,我无法确定踏入社会后内心的标尺是否能够保持精准
但确定的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内心逐渐变得尖锐而有力量
就算时常感觉到疼痛也能够通过阅读来获得慰藉,从而重新燃起一缕微光
所以,虽然不知道以后如何,但好歹现在,它在始终变强
要万分感谢被我翻来覆去读过的《鲁迅全集》
还有《与鲁迅相遇》和《鲁迅作品十五讲》
不知道被语文考试折磨了一番后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地读鲁迅
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他而获得改变
当然我不想神化他,先生向来反对被当做标杆模仿
不像有些人刚有半把刷子就满世界招摇,唯恐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我只想告诉大家
我身上的改变一半来源于先生,他是我的光
至于读不读,读什么,要看自己的选择
除了关于社会现状的探讨,还有很多人和我讨论 “什么是教育”
我向来惶恐于未站在制高点俯瞰全局就大加评论
所以我只能简单地说,我以为的教育也是“教人活”,教人敢于批判权威、敢于质疑
善于思考、长于创造,而不是被束缚于考试中,成为白纸黑字的囚徒
诚实而悲哀地说,我曾经就是一个囚徒
当然我把其中一半的原因归咎于性格的软弱、内心的摇摆
有个好心的朋友给我留言说,发文章的时候不要用校网
校网是用来查危害性言论的,要记档案的
她说的对,不过今天一想突然觉得小窃喜
大学以后因为不算喜欢本专业,而终于做了回学渣体验到了忠于内心选择的快乐
和这种感觉一样,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因为说了什么话被禁了,那可真是有点小窃喜
说明在我因为长期循规蹈矩而不甚后悔、想要重活一遍的青春里
终于有一次,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
没有什么能够比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而更加快乐的事了
废话说了这么多,进入正题
今天的风格仍然有点犀利,为了避免躺枪,请勿对号入座
之前找了个实习,在喜欢的公司做喜欢的工作,但是没有工资。当时是有一瞬间失落的,毕竟我一直想用自己挣的钱去旅行、买些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失落没维持一天,毕竟是喜欢的事情,又在喜欢的地方,增长经验能力和触摸喜欢的事物对我而言要远远重要过钱。想清楚后我的失落一扫而空,代替为一种“我要去做喜欢的事了”的兴奋感。
不过,身边的一些朋友在听到我没工资后,做出了如下反应:
“诶哟你真有钱。”
“是不是傻,没钱还去!“
“我当时面试XXX的时候,面试过了突然说没工资。当即我就决定不去了,老娘才不给它白干呢!”
我不是梭罗,无法做到清心寡欲、艰苦朴素地生活,我当然也喜欢钱,但我尚未达到急迫地需要挣钱养家的程度,现阶段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自我投资。所以当我对钱的需求尚未达到生存层面时,不会将它的位置摆在喜欢的事物之上。我一直是个多多少少有点理想主义的人,当时决定做个专业学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喜欢的文学上时,有人便直接说,你太理想主义了吧,明明学了一个这么实用的专业,现在去搞一个那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是脑子有病。
首先,我向来反对不了解一件事物就对其大肆批判的行为。所以不读书的人,请不要评价文学为“虚无缥缈”,或者“没有用”。其次,说话人的理由在于,做另一件事情更实用。我不反对实用主义,也赞同实用性的好处。我想表达的是,人不是社会的工具,尚且没必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零件,这无非是看轻自己。此外我认为,当人基于实用性来做事时,所能达到的顶点也无非是用处本身。可如若基于热爱之心来做,便没有顶点,有的只是无限的可能性。
同理,只为了钱去做事,收获的顶点便是钱。而为了热爱之物做事,便不会被束缚于价值中,而是成为价值创造者本身,可能性便是无限的。最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给自己设限”,限制意味着框架,再努力也只是在框架内,只有打破框架,才能够肆意驰骋、自由如风。
(不过说实在的,很多人只为了钱做事,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太无聊了,没有其他热爱之事了。)
所以,如果不知道喜欢做什么,或者说对钱真的有生存层面的需求时,上述理由可以推翻。不过我认为,虽然人的活法不止一种,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是要在适合自己的同时,始终明白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并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和尊严,而不是努力地膨胀,膨胀到空有一个伟岸的皮囊,内心却无一物。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大二下学期的时候选修了一门叫做“中日韩影视剧赏析”的课,教课的男老师读书多、三观正、有时尚感、性格可爱,让我很喜欢。最重要的是,在最后一节课的结尾时,他说了一段话送给我们,其中有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每每在感觉到摇摆时,就会想起来。
他说:“不要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丧失了理想主义的初心。”
愿大家都能做爱生活且有趣的人,愿大家能够成为尼采笔下的超人,所谓的好、坏、善、恶,都是人定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人可以成为价值的重新创造者。当你足够有力量,便可以重新创造标准,成为自己的王。
(希望我没有鸡汤,如果你觉得鸡汤了,倒掉就好)
图 陈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