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前几天,好友加损邝惠婷小姐突然在QQ告诉我:
“你有继续写文章的念头吗?我觉得读你的文章让我很舒服。预约当你的第一个粉丝,NO.000001。”
被倾诉对象如此夸赞(似乎从初中就开始经常在她耳边倒垃圾),开心和温暖。
“嗯,受宠若惊”,我默念道。
其实这个重启计划,早几天就开始写了,写到我有一本本子,封面写着“边走,边看”。虽然还经常往里记各种游玩攻略,但我一时想不起来当初创建这个本子的目的是什么。
理所当然地卡住了,没继续写。
昨天傍晚终于忍不住逃离了学校出去玩。在地铁车厢中摇摇晃晃的时候突然想起。
哦。是为了多走(体验和经历),就有更多的感悟,就可以看清更多东西,可以写更多东西,以后就有更多食物可以回忆,而不是让焦虑和空白占据我的过去,还可以占用了平静和应激状态切换齐家岸那些容易因为胡思乱想而浪费的时间,一举两得。
刚这么想起,我就听到旁边传来金属碰撞的声音,紧接着是软倒,头磕到地上的声音。
金属水壶在地上滚动,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地上。好在她很快就醒了,自己站了起来,但脸色仍然很苍白。周围的乘客扶她到别人让出的座位坐下,纷纷问她要不要先下车去医疗室。
此时,我到站了,于是下车。但脑袋里仍然在想一个问题,走得很慢。
“如果我知道如何处理,我是否要去帮忙呢?”
这个问题,终究是自己和他人的永恒问题。
柴静说过:“一个每句话开头都是我我我的人,是看不见别人的,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媒体人,一个好的记者的。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别人,习惯袖手旁观的人,只因他没想到,同样的事,以后就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我的理解仍然很粗俗:“人是自私的,这是基因决定的,是天性。”但在这个基础上,有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思考的出发点是自己,终点是自己,途中不经过任何人。
而另外的一种人,出发点是自己,途中经过他人,最后再回归到自己。
一句话来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强施于人”。
心里疑惑:“不经过他人的人,难道不孤独吗?”
好友冷不丁冒一句:“这些人都成群结队,比你开心多了好不好!”
是吗?我问自己
应该是的。
但又有什么了不起?我又不在乎。
反正我的开心,不是为了去刻意影响和改变别人,而是分享这种属于大家的文字力量。
只可惜,我也是块顽石,冥顽不灵。正如《看见》一书中所说:“愚昧和偏见就是我本身。”去动这块石头,没打开里路之前,必将造成不稳定。
但柴静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安。”
这是不是又将会跟我追寻的“心安理得”矛盾呢?
傻瓜,没事的。
有时不稳定,必将有时稳定。
终有一天,我们都可以,
平凡地站在葱绿山腰,俯瞰浮华,谈笑若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