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人时,陪伴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静静地看一部电影。
冲着有灵气的男女主角和前任的剧情,去电影院看了《后来的我们》。
我有看电影前先看影评的习惯,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当时就已经占了微博热点半壁江山,不少人diss剧情俗气煽情,前任再聚开房似乎还偏离了道德底线,可我偏偏就不服气,想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能糟糕到什么地步?
其实算不上糟糕,甚至稍许接近生活的真实内核。《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异乡漂泊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我很少看见爱情电影有那样真实的生活场面,它的取景镜头是很接地气的,全部的家当行李东拼西凑地挤在三轮车上,摆地摊的地下过道,拥挤嘈杂的隔板间,捡回来又无奈丢下的旧沙发,都充斥着生活一地鸡毛的无力感。它唯一的不真实性,也是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电影难以避免的戏剧性,毕竟现实中很少有人跟已婚前任偶然再遇,然后开个房间一起追忆往昔,也鲜少有人一夜暴富买的起首都大房子。
在电影开始,小晓一直向往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刚在一起的时候见清就深知这一点,因为小晓那时候的生活工作几乎就是围绕找个有北京户口和体面工作的对象展开。
小晓和见清正式成为一对恋人,不仅仅是因为见清说真正喜欢一个人可以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而是因为他可以为她去打架教训已婚渣男,保护她一个女孩子清白的自尊。所以,跟有没有房子没关系,只是纯粹的倾心。
对小晓来说,起先她追求房子和户口,是认为这些能给一直在外飘荡的她带来安全感,但遇到了见清后,她发现她真正想要的不过是一颗愿意护她周全的真心,是爱她的见清。但见清不明白,他以为她要的一直是房子。
所以后来就有了冷淡,争吵,任何生物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遇到问题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要去逃离。当一个男人觉得自己不能满足自己女人在物质上的愿望时,他就会变得极度自卑并且暴躁不安,再加上当时受了同学会的刺激后的一次争吵,他们的关系渐行渐远。
毫无疑问,见清是爱小晓的,他靠奋斗和努力买来的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小晓住进来。但他并不真正懂得她。
他说:“我真的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她回他:“但我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样子了。”
她想要一个刚刚开始认识时可以为她不理智的见清,而不是现在一个理智的很世俗难以贴近的见清。他似乎从来不明白她的那份心意和赤诚。
假如见清追上了地铁留下了即将离开的小晓,如果小晓放下骄傲愿意给这个莽撞的少年更多的时间去理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后来的我们,没有如果。
奶茶刘若英的《后来》这首歌,在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见清和小晓爱得那么用力,最后反而走不不下去,只能放在心里,他再也不会这么爱一个人了 ,她是他的糟糠是他心上舍不得拔的刺。
世界从此变成黑白色。
就像见清父亲信中说的,缘分这件事,不负彼此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他是电影中看得最清也爱得最深沉的那个人。
每个人内心都有个小孩,而爱教会我们成长。《后来的我们》这部不是对和前任藕断丝连的现任不忠的道德评判,尽管批着这样的外衣容易让人指摘,它的里子应该是要讲述一段真正的男女爱情在彼此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记,难以轻松一笔带过,所以隔着这么久了一遇见就会溃不成堤。
再见太难,见到了也唯有好好说一句再见。
总结:从外行的角度难以去专业评判一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质量高低,但对我来说,能够带来情感冲击,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教会我们一些道理,那它就不失为一部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很成功地激起了我对其它类似题材的电影的渴望。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