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释】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shèng)之国:乘,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宋·程颢、程颐:“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
宋·朱熹:“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读】
孔子在此处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宋·程颢、程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宋·朱熹:“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解读】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