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诗背诗,多是被诗句的优美豪气或多愁善感所吸引,正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情时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恋时高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悲怆时又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继而会叹"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之,少年时读诗是一时之兴起,一时之情发,诗兴来时大雨滂沱浓如酽墨,诗意尽时如风卷残云一丝不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少年时的诗情。用一个"旺"字概括之。
人过中年,岁暮黄昏,经历了许多事情,有了许多挫折,少了几份轻狂,多了几份沉郁。这时对诗泀歌赋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当读到祖咏的巜终南山》"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少时读来感觉字韵平常,所写平常之景,没有惊异之处。可五十岁以后再琢磨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把终南山的特点“秀"、"积雪",亮点"明霁色",及对京城造成的影响"暮寒"都写了出来。宛如一幅色彩明亮,人气浓厚的画卷。写几千字的终南山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传说该诗为祖咏应试诗作,因过短不符格式,主考官让祖咏再续写,祖咏回答,"意已尽矣!"终成祖咏传世名篇。
少年时看到,国外一首长诗动辄几十万言,厚厚的一大本,像《荷马史诗》,《浮仕德》,还有藏族同胞的《格萨尔王》,篇幅浩繁,内容博大。总想在中国古诗词中也找几部篇幅可以媲美的巨著,可找了很多后,发现即使屈原的巜离骚》,杜甫的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巜长恨歌》,几千字,几百言就已是长篇巨制了,就篇幅来说我们的祖先没有留下几十万言的长诗,不免有所遗憾。
可是当你年过五十,当你站在古原之上,看到日暮黄昏的夕阳时。不仅仅只是对夕阳余晖,晚霞云彩美的感受,可能会想到曾经那个黄昏的离别;曾经的彷徨无助;或者是那个拿到大学通知书,一人在黄昏的小路上兴奋地狂奔。多少荣辱情怨,多少合欢离愁,在无数次的黄昏中伴着夕阳,就着小酒渲泄。这时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人生的浓缩和感悟。只两句意也尽矣!何用多描再叙!
少年时痴迷于小说的诱人情节,与主人公同喜共泣,为黛玉流泪,为宝玉惋惜,为琼瑶的小说神情颠倒,以为那是情之深,意之浓。可年过五十后,现在回想,那也只是一时之疯癫而已。当时不得了,几日不了之。
年过五十后,人的顾忌变得更多了,情感也更加地深厚细腻,常常会为一件事,一种情所困很久。正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欲问还休,欲罢不能之情,只有岁月磨砺的人,才能深深地在心里体会到,发生共鸣。
年过五十后,眼晴花了,长时间的阅读精力不济。反是小时背诵的几句诗词,每到有情而发时,突然涌出,一咏三叹,真感到古人千年前就为自己这一刻,写下了最恰当的几句,将自己内心说了个淋沥尽致,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郎题诗在上头"。这时才叹古人了得,古诗神韵不凡!
诗言志,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年过黄昏,身经百事,才能从诗歌中,体会到何为诗言志。读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识高祖之恢宏气度;读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知魏公老当益壮,雄心不减。读毛主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领会领袖的少年雄心。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感知辛弃疾不能实现收复河山失地的无奈苦闷。
只有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感悟体会出诗人披露胸意的情感。他们将积淤于心的志向、哀愁、思念、忧虑、热爱、痛恨、压抑、不平、喜乐、得意、失意、喜好、甚至是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统统倾泄于笔端,浮现于纸墨之上。将写散文不便道出的种种,在诗词中大爆光,全披露。这也是古人写散文时道貌岸然,写诗时真情抒发,而作词时就放荡不羁的缘由了。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之年。回想少年时把情和欲缠绕不清,自认为情真意切,奔放而泄,而实则可能是一种期盼之欢,获取之欲念。尤如朝暮思念而得,得之又轻弃的少年情郎。五十岁后的诗情,宛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般长久、清纯而绵长。一句诗,诗中的一个妙"字",都能在内心,在经历中感悟出深意。看开了物欲,功利,名禄。深深地感悟诗中真挚的情感,就像泉眼中的细流,在日暮黄昏沉寂的内心,萌生出一枝露尖的青脆小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