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知道“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诗是由“意象”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每一首诗都是由“意象”构成的呢?有没有无“意象”的诗呢?本文进一步谈谈诗的“意象”问题,希望各位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意象”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诗是抒发人的情感的。这种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它是看不到的、听不见的。要把这种情感写进诗里,并进一步传达给读者,诗人就必须借助于能够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感觉得到的外界事物予以表现。在诗中,这种内心情感和外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歌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顾名思义,就由“意”和“象”二者构成的。“意”是指情感内容,“象”是指外在形式。
化为“意象”的“意”是多种多样的,人有多少情感就有多少种“意”。化为“意象”的“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三种:人象、事象和物象,例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其中的“象”主要就是作者所认识的那位日本女郎的人象,顾城的《一只船累了》,其中的“象”主要是一只船沉下去的事象,艾青的《礁石》,其中的象,主要是大海中挺立的礁石的物象。
同一个“意”可以有不同的“象”。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一首诗中,作者用不同的“象”来表现他的一个“意”,例如顾城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二是不同的诗人用不同 的“象”,表达了相同的或者相似 的“意”。
仔细分析起来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意象”,即便是直抒胸意的诗,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还是能通过读体会出其中的“意象”的。一首诗和另一首诗的区别在于各自的“意象”不同,在于“意象”的多少和“意象”的布局的不同;而在都要有“意象”这一点上,诗和诗是毫无区别的。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语言。任何一个诗人,不管他是否明确地意识到,当他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时,他就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意象”语言。这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你要想写诗,就必须掌握“意象”的基本语言。通过日积月累,使它的库存丰富和充实起来,并且学会运用它来进行构思,运用它来进行表现。“意象”是诗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是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写诗也是用语言来写的,但这里的语言,是“意象”化了的语言,我们说“意象”是诗的基本语言,其意义也在这里。要说诗人和写诗的人有什么时候区别,区别就在这里;要说写诗有什么秘诀,秘诀也主要在这里。
大家知道一个笑话,有一个人登上长城,顿感诗兴大发,开口喊到:“啊,长城,你真长啊!”还一家刊物上发表过一首《观海》,开头写到:“海,大呀,大呀,大得我看不到边。”这些东西,是作者在抒情,在表达一种情绪,但是他的这种“意”,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象”,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诗。所谓的抒情,也就成了赤裸裸的叫唤。
如果上面这种情况叫“有意而无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说成是“有象而无意”,即有对象而无情感,同样也不是诗。例如流传的许多谜语,它们关于是关于事物的绘声绘色的精确描绘,而且是用韵文写成的,名之为诗,但实际上它不是诗。
如:你哭他也哭/ 你笑他也笑/正面看得着/背面找不到。(谜底:镜子)
一座天桥高又高/五颜六色真好看/雨后才往天边挂/行人汽车不能上。(谜底:虹)
我们打个比喻来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它所变的这七十二个形象,可以比喻成诗的“象”,而这七十二个“象”,实际上只有一个“意”:猴子。
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这句话为我们理解意象的概念,提供了一把钥匙。所谓意象就是如“活的雕塑”一般直观地表现出来的人的心灵。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都还没有抓住诗的“意象”这一本质,终成不了诗人。诗人和写诗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写诗,因为不懂的意象语言,不知道意象思维,不懂的用“意象”来表现,结果写的诗不是诗,这种人是永远也成不了诗人的。同学们也可以用这个标准去看一看,在不少刊物上发表的诗作,尤其是一些中学生刊物上的作品,充其量是分了行的抒情散文。懂得了“意象”也就懂得了诗,也能使我们自觉地写出真正的诗来。
意象是诗的基本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