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的语言要求
古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要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短短几十个字,必须精炼、含蓄,形象生动,音韵和谐。
第一 它不等于生活语言。
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更优美的语言。
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当然,也有不经加工的语言在诗中的。
如: 戚继光《七绝•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在此诗中,与前句后句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的。(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工的,否则没有了诗味,也很难说是好诗。)
第二 语意两工。
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
如: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只10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景象壮阔,读后使人胸襟开阔。诗人至此,还要翻出新意,把读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广泛地扩大读者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10个字,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种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短短四句话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读来,意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诗家语。
第三 词句要活。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就是说诗的语言要活,死板的语言的诗是上不得台面的。卢照邻说过:“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相当辽远,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
“落”与“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动。
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这 一 闹、一 破、一 弄,很形象,这也是平时说的练字。
第四 要含蓄。
诗的语言要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要富有象征与暗示,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说诗给人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诗外。
如:李白的《五绝•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感情,但却不直接抒发,而是把春风拟人化,说春风是通晓人意的,不愿意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让柳条发青。可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柳条尚未发青,但离别还是在发生,这种痛苦痛之痛也。
这样曲折、含蓄地表达离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层。
二、词类活用技巧
一般来说,汉字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但在诗中,词性是可以改变的,这叫活用,而且活用的词往往能够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1)名词作动词用
如:刘禹锡的《七绝•竹 枝 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雨”字就是作动词用了。
2)名词作形容词用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是形容“茂盛”的意思;
又如李嘉祐的“孤云独鹤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这里的“暮”字形容“暗淡”,“秋”则形容“萧肃”。这都是名词被活用成形容词。
3)形容词作名词用
如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这个“红”字指的是“红花”,“素”字是指素丝;如“万紫千红春满园”,“紫”与“红”都是指花,作名词用了。
4)形容词作动词用
这是诗中经常出现的活用。如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新”是作“变新”用;如陆游“两鬓向人无再青”的“青”字是“变青”的意思;如苏轼“晓雨暗人日”的“暗”字是“使其暗”;
又如祖咏“林表明霁色”的“明”字是“变得明亮”的意思。
三、语言应注意时代特征
诗也罢,文也罢,都应有时代特征,反映当下,才会有生命力。古往今来,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唐诗与宋诗不同,明清诗又与唐宋诗不同。它们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
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只喜欢用古人的语言,仿佛活在古人的世界里,这不足取。像烛影呀、西窗呀、青灯呀等之类的语言,貌似我们都穿越到唐宋时代去了。
除非有特别含义,一般来说,这类语言已经不能被我们所用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
写作古诗词也要用贴近现实的有时代感的语言。当然需要锤炼,主席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诗词基本都是其生活及所思所想的写照,具有现实感、时代感,他的用词中有很多新的词汇,如“汽笛一声肠已断”、“喇叭声咽”、“弹洞村前壁”、“曙光初照演兵场”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