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交流,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很多弟子迷惑不解。孔子说:“应该给人请见的机会,不管他以后怎么发展,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错误来请见,我们就应该赞同他改正错误,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这章里的“进”,大家理解不一样,对整章的解读就产生了差异,但不影响其主旨。本章的主旨就是,不要盯着人家的错误不放,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要给人家进步的机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我把“进”解读为请见,是仔细比对了文句之后作出的选择。“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假如把“进”理解为进步,那当然后面的“与其洁也”就应该改成“与其进也”,因为“进”比“洁”更值得肯定。所以,从这里的“进”可以推知,前面“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中的“进”与“退”,“进”,也应该是指请见,“退”,是指退下以后的作为,不是指进步与退后。
孔子就是孔子,圣人就是圣人,对任何人,都不要一棍子打死。对于任何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只要不是罪无可恕,我们就一定要帮助他。知错就改,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自然向前进步!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孔子既说过仁易求,也说过仁难求。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是说仁易求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些是说仁难求的。
为什么仕既易示又难求呢?因为一心向仁,仁就在自己心里;若心中无仁,任你怎么求,也是求不来的。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是至圣,无与伦比,当然可以如此自信和自豪!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女子,与国君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误,一定会有人知道。”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司败是官名。
巫马期,孔子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接手宓子贱治理单父累得要死的就是他。
吴孟子,吴国女子,姬姓。鲁昭公亦姓姬,鲁昭公娶她为夫人,因同姓不婚,为掩饰违礼,故鲁昭公改称她为吴孟子。而按照礼制,她的称号应当是国家的名字再加上姓,本应叫吴姬。
陈司败的意思是孔子偏袒鲁昭公。而孔子善于变通,主张“子为父隐”,“臣为君隐”,所以偏袒鲁君,理所应当。高明就高明在,孔子对于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不仅不气恼,甚至还为此感到庆幸。这不正是反求诸己吗?
我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只有承认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不管是通过自我反省找出错误,还是别人给你指出错误,错误就是错误,只有改正错误,才能不断进步。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哪个唱得好,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 然后来应和他。
古代的读书人真让人佩服,几乎个个是全才。孔圣人更如此,音乐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在本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愿意赞美,希望所有人越来越好,希望社会越来越好的孔子。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人疾贤妒能,尤其是有些领导,甚至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恶意中伤、诋毁、陷害,给他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也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在言行举止方面,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实现自己抱负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曾说,“质而无文,其行不远。文而无质,其行不久。文质彬彬,乃君子也。”这里的质,是一个人的本性,以及道德修养;文,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外在表现。所以本章中的“文”,我也作如此解读。那么孔子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在知识水平和言行举止等方面,我和大家差不多。但是要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抱负,我还差很远啊!
毋庸置疑,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东周列国十四年,是一个躬行君子,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要想成功,必须躬行。至于成不成功,那就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