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魏晋时期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马钧最突出的表现有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史书里说的,马均被认为是超越墨子鲁班,不输张衡孔明的人,曾经听人讨论指南车真假,人家觉得那么久远大概是假的,马均觉得应该有,只是后人不思考不用失传觉得没有,自己愿意试试,后来上报皇帝试试,很快做出来了。见过诸葛连弩后觉得不够好改进过,此外还有改进纺织机和水车各种好东西。那么好的人才,问题在哪里,后面的事情说明我们科技为什么不行。首先有以见识闻名的名士听说后不以为然还去辩论,把马均辩的哑口无言,马均想的事情和名士说得相差千里,可是说不过人家。后来支持马均的傅先生去找另一个人说这事,结果其他人也支持那个名士。傅先生说服那人后,去找武安候,试都不试,那时马均才能早已经闻名,可是大多数人都不重视。
史书说的内容,马先生技术的巧妙,就是古代的公输般、墨翟、王尔,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能超过他。公输般、墨翟都在当时受过重用,所以他们的技术对国家有用处。张衡虽做侍中,马先生虽做给事中,但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工程一类的,技术的巧妙不能贡献给国家。用人不用他的专门才能,知道有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这实在是可惜之至了。
事实证明他们还不算最差的人,好歹有史官同情记录,后世宋慈更差,“没资格”入史书,宋慈传都是后来私史给他记载,都明清时期的事情了。有的人说某某人翻译洋人书,如果继续下去肯定能赶超西方,实话说,如果一开始重用马钧这种人,根本不会落后。而且马钧是察举上来的,从这看,八股文也未必是思想僵化的原因,反而应该是僵化的结果,风气如此,就算让士大夫唯才是举(并且假设没多少私心),也会由于思想文化原因,而重视一类人才,看不上另一类人才。
大家看史书中的能臣传记,他们往往一开始默默无闻,突然朝廷遇到实际问题,在能臣良将的领导下调动各方面资源解决掉了。事情解决掉漂亮,朝野惊叹,升职加薪,主政一方,调入中央,走上人生巅峰。马均做指南车就是两个朝臣突然讨论这真假,马均表示能做,朝臣请皇帝让马均做做看,马均做出来朝野惊叹,然后没你事了,这还是比较可惜的。古人的科技是比较讲究实用功效的,对于理论上的建构没有进行持续积累与探讨。当然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更差,国人不必妄自菲薄。先贤已经做得很好了,剩下的事交给后来人。
网友评论